“冷瘴”逼人 高原反应是否为古今军队战力的桎梏(2)

2021-08-24 20:30     360kuai

至于唐军与来自青藏高原的吐蕃多年激战,面临高原反应的机会自然更多。当大非川战役之际,统领唐军的逻娑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在进军乌海城前,告诫手下郭待封道:"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命令郭待封在大非岭上领两万大军坚守,就显明薛仁贵十分清楚"冷瘴"的危害。唐高宗(628─683年)时的太学生魏元忠也曾上书论及征讨吐蕃的不利因素,除了"吐蕃战时,前队死尽,后队方进,衣甲坚厚,人马甚多"之外,"又止有瘴气,不宜士马,官军远入,利钝难知"的环境限制。故唐军始终难以深入吐蕃腹地,只能在河湟谷地与西域拒斥吐蕃的进逼。

对于唐朝的短处,吐蕃也有所稔知。当吐蕃大臣论钦陵同唐朝大将郭元振谈判时,前者曾自信地论述吐蕃之所以能在强大唐军压力下"块然独在"的理由之一,正是因为"且乌海黄河,关源阻深,风土疫疠,纵有谋夫猛将,亦不能为蕃患矣",点明外力很难不在"风土疫疠"前铩羽而归。故论钦陵咄咄逼人地宣称自己若有意犯边,"或出张掖,或出玉门,使大国春不遑种,秋无所获,五六岁中,或可断汉右界矣"。最后在郭元振的折冲下,论钦陵才罢兵谈和。

还有清军数次入藏与征伐川北的大小金川土司时,也遭逢同样的难题,若不是"雨雪瘴疠,马匹损伤过多"、就是到了"冰雪冱寒,瘴疠水毒之区"。康熙帝亦提过"土伯特处时有瘴气",四川总督年羹尧也引述把总哈元成的说法上奏道:"西宁进藏之路,瘴气独盛。见在平藏官兵,俱欲从巴尔喀木(今西藏昌都与四川甘孜一带)一路行走",请求朝廷允许让清军自地势没那么险恶的巴尔喀木凯旋归乡,康熙帝自然也从其所请,下旨让年羹尧酌量办理,为的就是避免在打胜仗后还要让军队经受一次"冷瘴"毒害。

而解放军入藏时也一度因缺乏粮食医药和高原反应的缘故,蒙受惨重牺牲。1950年新疆军区派出136名官兵组成进藏先遣连,加上179匹马、35峰骆驼,打算配合西南军区的攻势,先行解放西藏阿里地区。没想到险恶气候与高原反应不断夺去解放军的生命。时任先遣连副连长彭青云便回忆过"最大的威胁还不是冷,而是高山反应。我们都开始出现头疼、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症状"。接着在进驻扎麻芒堡时,多名先遣连战士因高原反应牺牲。最后因先遣连成功与阿里地区签署《五项协议》的功绩,死难多人的先遣连于1951年被授予"进藏英雄先遣连"的荣誉称号,以及每人皆记一支大功,借以铭记渠等的奉献。

但是高原反应虽然严重,却也非遏制军队战力的主因,毕竟打赢战争的变项涉及方方面面,举凡武器、士气、后勤、战术战略等等俱是,何况若行军日子一长,让士兵减缓高原反应的时间便充裕许多。因此综合实力较强的北魏在攻击吐谷浑时其实胜多败少,隋朝更一度击败吐谷浑并在其地设置郡县,唐军亦常在高原峻岭间挫败吐蕃,高仙芝更是创下翻越帕米尔高原与克什米尔山口征服小勃律(位处克什米尔境内)的战功,清军亦曾在追捕叛乱的大小和卓时一路翻过帕米尔高原,迫近巴达克山(位处今阿富汗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到了近代的中印战争(1962年),驻藏许久的解放军亦早已克服高原反应,故能于藏南大败印度精锐,足见"冷瘴"早就不是限制中国应对边境冲突的主要障碍。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