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瘴”逼人 高原反应是否为古今军队战力的桎梏

2021-08-24 20:30     360kuai

中印边境对峙之势迄今尚未缓解,由于双方军队俱处于高寒险地,媒体偶尔亦会刻画入藏新兵受高原反应所苦、但仍坚持巡边的毅力,因此有时部分人不免怀疑:高原反应剧烈的话,究竟会不会让解放军战力打了折扣?古今中国军队在进藏时,又是如何克服这问题的呢?

其实自古以来中原人民就对高原反应不陌生,如《汉书》里便记载杜钦在劝说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公元前22年,王莽伯父)如何应对曾叛杀汉朝使节的罽宾(位处阿富汗斯坦与克什米尔间开伯尔山口的古国)时,形容罽宾之所以"自知绝远,兵不至也"的地理因素之一,就是因为汉人前去时会"又历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详实道尽头痛欲裂、呕吐等高原反应的症状,也因此才将途经的崇山峻岭命名为"头痛山"。

只是碍于古人缺乏血液循环与认识气体存在的现代医学观念,因此一直不明白登上高海拔地区后所产生的前述反应是怎么回事儿,更没法有效事前预防或事后缓解,只能将之归咎于"冷瘴"或"寒瘴"所害。比方唐代杜佑所著的《通典》在论及吐蕃时,便描述道"山有积雪,地有冷瘴,令人气急,不甚为害",将教人喘不过气的高原反应推论为"冷瘴"所致。清代云南地理志《滇系》亦介绍得很详细,称人们一旦攀上白铓山(今云南德钦白马雪山)时,将会"人升高气喘,口鼻之间,迎风不能呼吸,辄僵不苏,土人谓之寒瘴"。

这些"冷瘴"虽有可能亦指水土不服所产生的病症,但高原反应仍属大宗,加上古代又无高压氧能及时救治,故中原军队每当欲进军青海、西藏、帕米尔高原一带时,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冷瘴"的威胁。如北魏文成帝(440─465年)下诏征讨立国于青海的吐谷浑时,碰上"时军多病……今驱疲病之卒,要难冀之功"的窘境,最后只能在未消灭吐谷浑主力的情况下掳走20多万头驼马班师回朝。还有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六月西巡追击吐谷浑时,也遇上"经大斗拔谷(今陇青交界的祁连山扁都口),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霰晦冥,与从官相失,士卒冻死者太半"的险境。历史学者于赓哲便主张,北魏与隋朝大军的损失,可能是高原反应与风雨引发的肺水肿和感冒使然。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