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50又亮相了 美国甚至拍到了高清照片

2025-09-29 09:26  头条

根据西方媒体的报道称,中国已经试飞了两款六代机,其中歼-36战斗机广为人知,但是歼-50战斗机鲜有人知。在2025年9月26日,美国了收到"坏消息",根据美国媒体《战区》报道称,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歼-50战斗机画面,至少证明歼-50战斗机不是虚张声势。这也与近期被人拍到的歼-50低空试飞画面有关,侧面证明歼-50的试飞工作已经进入到常态化。可能是从验证试飞逐渐进入到常态化试飞科目中。

美媒《战区》报道截图

歼-50早起测试的模糊图像

以前美国媒体曾怀疑歼-50战斗机为无人机,如今可以确信,是一款有人驾驶的六代机,而且也不是一款试验性质的战斗轰炸机。这对美国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坏消息,美国在六代机领域的落后已经无法挽回了。

美国媒体《战区》认为,歼-50战斗机是一款重型六代隐身战斗机设计,没有尾翼、具有推力矢量控制,外形非常流畅。以前有关歼-50战斗机的信息相当有限,如今终于了解到一些细节。

这回新发现主要是确认了歼-50战斗机采用加莱特进气道,二元矢量推进,空速管也已经被拿下,怀疑为第二架原型机。

歼-50目前可以验证采用了二元矢量推进技术

与美军的F-22是同类推进模式

还可以确认,歼-50战斗机拥有非常长的菱形机头,深度融合的座舱盖,可以确认为单座设计。进气口是梯形的,采用了无激波锥超音速进气道布局。发动机采用二元矢量,也称二维推力矢量喷口,喷口外壳周围有细小的锯齿状边缘,其二维矢量喷口明显比美国的F-22更加高端。

如果未来歼-50换成三维矢量喷管,推力控制以及对飞机整个机动能力会产生大的影响。美媒还发现歼-50的独特的全动翼尖结构,让翼面操控变得非常复杂,有主翼、副翼、襟翼,还有全动翼尖。这是人类战斗机历史上最复杂的一种操控技术,对飞控的考验极大。

歼-50战斗机取消了垂直尾翼之后,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雷达隐身性能,与歼-36战斗机的设计方案一样,国外也一样采用无尾设计,可见在各国在六代机设计上"无垂直尾翼"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特征。

"无垂直尾翼"已经深入人心

歼-50目前无论是起落架的形态,还是整个翼面的控制,都让美国感到很吃惊。这样独特的气动布局、复杂的翼面操纵技术,推力矢量等应用,表明其未来可以作为舰载机,主宰海空。美国海军虽说也提出了海军六代机项目,但是处于早期阶段,连设计方案都没有确定。

从细节上看,机头下方可以看到光电目标系统的整流罩,以及飞机两侧类似舱门的特征,驾驶舱后面有小的凸起,不明用途,可能容纳分布式孔径系统或其他传感器/通信孔径的开口。如此论来,歼-50战斗机应具备几乎无死角的红外监控与目标识别能力,也算新的发现,以前只是猜测,现在有了点实证。

歼-50目前侧重制空作战

从已知情况看,歼-50战斗机可能就是主要承担制空作战任务的制空战斗机,其战术定位与当前的歼-20战斗机类似。如果考虑到新一代技术的发展,歼-50战斗机可能担当空中指挥机,具备指挥无人机进行执行任务的能力,未来一架歼-50战斗机或可以同时指挥数架无人战斗机,分担对地打击、电子干扰、诱饵诱导等任务,实现"一机多能、一机统群"的战场控制能力。

歼-50战斗机不仅在气动设计领先,在隐身、感知、无人协同等关键领域也充分展示了"六代基因",标志着中国空天力量正迈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更重要的是,参考歼-20战斗机的试飞进度,歼-50战斗机可能在未来3-4年内完成试飞,2030年之前,列装空军与海军部队,不存在太大的压力。

歼-50和歼-36的任务指向,并不相同

歼-50与歼-36战斗机应是走了两条不同路径。歼-36战斗机应为重型六代作战平台,更强调攻击,主攻远程拦截、对地攻击,以及电子压制;歼-50战斗机应为轻型六代作战平台,更强调制空作战。

中美的情况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制上,中美也有不小的区别。中国没有类似美国进行实机竞标的传统,在某一型号武器研制上通常是厂家拿出方案,经过专家组进行评审,最终决定项目归属。并不存在一个项目进行重复投资的问题,在此之前的几代战斗机都是如此。

歼-50不是六代竞争机型,而是实际以服役为目标的验证机

目前歼-50战斗机和歼-36战斗机基本上形成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明确,明显是不同用途,搭配使用的下一代主战平台,不存在竞争关系。

中国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发方案上有自己的发展路线,有自己的计划,不会向美国学习,也不能用美国标准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