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唯一的宗室宰相赵汝愚:在韩侂胄的权力之争中含冤而逝(6)

2024-04-30 12:02     360kuai

在皇位的争夺上是没有亲情可言的,赵汝愚既然能一力推动"绍熙内禅",就说明其只要动心,就有可能做到另一次内禅,宋宁宗的皇位面临着危险,这样的情况只要有一丝可能就必须要消除,于是赵汝愚的被罢相,以及后续遭到的一系列打击就是理所当然的。

其次,南宋政权因长期主张和议,民心不稳,其政治和道义基础十分脆弱,历任皇帝自信心都十分缺乏。于是防止皇帝大权旁落,成为高宗以后各位皇帝的"内心"秘旨。为此,削弱相权,政由中出,重用亲信近习,防范大臣结成朋党,成为孝宗、宁宗掌权之一体两面的特点。

宋孝宗青年时力图"恢复",后期实际又回到求和苟安的政策,光宗、宁宗也是持有同一政策。当时士大夫执政群分化为"无为"的一派和"有为"的一派

前者为职业型官僚,"得过且过"、苟安,主张宋金和议。后者为理学型官僚士大夫,主张打破"苟安",进行一番"大更改",主张"恢复"中原。

在南宋的"国是"斗争中,理学型官员主张报君父之仇的大义,以主"和议"者为小人,并特别敌视权幸、近习、贵戚的窃权。

这就使得面对现实不可能真正抗战的孝宗、宁宗等当权者,深感道义上的亏欠,由此又反转来愈益依赖权幸及主张苟和。而这又引起理学型知识分子及大臣的激烈反对,从而加剧着皇帝对理学的不满和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