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和美国如何在南海里应外合?正在制造南海“黑洞”(2)

2024-03-08 10:48     观察者网

小马科斯政府在黄岩岛和仁爱礁的行动得到了美国的外交、情报和威慑支持。美国一再针对性重申1951年《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于南海,为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及其他公务船在两地的行动提供现场情报援助,以及部署海军水面舰艇为菲方前线行动打气撑腰,这些一方面给了菲律宾采取海上行动以底气、勇气,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菲方海军、海岸警卫队、渔业与水产资源局的海上行动能力。

菲美两国南海政策的调整及海上行动的刺激导致了围绕黄岩岛和仁爱礁"三种结构性矛盾"的累积和叠加作用,最终形成了当前肉眼可见的南海"黑洞"。

中国力所不逮。与美菲两国推力的合力不同的是,中国一直试图避免中菲在黄岩岛和仁爱礁的矛盾进一步升级。中方提出了中菲在仁爱礁的"三条临时特殊性安排",也一直遵守两国在黄岩岛的默契,并竭力推动中菲建立并保持畅通的沟通机制。但中国的拉力和菲美推力合力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性,占据绝对优势的美菲使得南海"黑洞"逐步扩大,直至今日一发不可收拾。

南海"黑洞"效应后果显现

"黑洞"最大的效应就是不断吞噬,中菲在黄岩岛和仁爱礁的较量也不例外。南海"黑洞"不仅仅使得中菲围绕海上争议的分歧和矛盾进一步激化,更是对中菲关系、南海形势、中美关系及中国与部分南海区域外国家的双边关系产生了吞噬效应。

效应之一:以"南海争议"定义中菲关系已经成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南海问题不是中菲关系的全部",这是小马科斯政府去年1月访华时,中菲元首及两国联合声明中再度确认的共识。这一共识的核心含义是中菲两国不应该以彼此海上争议来定义双边关系,换言之不应该将海上争议置于两国关系的优先位置。

杜特尔特政府期间,中菲关系从"转圜"到"升级"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一共识的决定性作用。但2023年以来的南海"黑洞"不断吞噬着中菲关系中的互信及合作基础。菲律宾以贷款和融资分歧为由,试图中止包括棉兰老岛铁路、苏比克-克拉克铁路和南线长途铁路、赤口河泵站灌溉项目、新百年水源-卡瓦利水坝项目、萨马尔岛-达沃跨海大桥,以及马尼拉都市地区多个城市的闭路电视项目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举措与中菲在仁爱礁和黄岩岛的矛盾升温不无关系。

进入2024年以来,小马科斯政府在仁爱礁和黄岩岛议题上的强硬立场不仅未见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因此可以想见,"南海争议"还将是菲律宾未来定义中菲关系的第一考量因素。

效应之二:仁爱礁和黄岩岛是2024年及未来较长时期内,影响南海形势发展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盘点2023年影响南海形势发展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中菲在仁爱礁和黄岩岛的对峙当属第一。与争议海域的单边油气开发、海域巡逻管控、岛礁建设等议题不同的是,黄岩岛和仁爱礁涉及岛礁占领这一敏感问题。"不在现无人居住的岛、礁、滩、沙或其它自然构造上采取居住的行动",这是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核心条款之一,也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争端各方墨守成规的红线。

但菲律宾以"技术故障""坐滩"为理由,南海仲裁案裁决为掩护,试图一步步固化对仁爱礁的实际占领,并将黄岩岛收入囊中,这显然已经触碰了红线。试图占领现无人居住岛礁的行为远比包括油气开发在内的其他单边行动来的敏感,对海上安全形势的负面影响也将是致命的。

效应之三:中美南海竞争转圜空间变小。

1995年的中菲"美济礁事件"促使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调整南海政策主要方向,美国对南海有关争议开始从"不持立场、消极介入"向"有限介入"转变。2012年的中菲"黄岩岛事件"再度促使美国反思"有限介入"的南海政策是否符合其利益诉求。当时的奥巴马政府自此将美国的南海政策带入了"积极介入、相对中立"的新阶段。

美国把南海视为事关其第一岛链战略安全及西太平洋区域霸权得以延续的"关键地理要素",对中国在南海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和军事实力优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但中美在南海的较量是两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全局性竞争的局部。美国对于 "在南海到底反对中国什么"的认识在很长时期内是模糊的。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的研究报告试图明确美国在南海反对中国的具体内容,包括不得宣布南沙群岛领海基线等。其中,"不得在黄岩岛开设设施建设"就是美国在南海反对中国的诸多事项中的重中之重。

2023年以来逐步成形的南海"黑洞"使得美国对于中美南海竞争内容进一步聚焦,即美国把黄岩岛和仁爱礁纳入了美菲军事同盟条约重点适用并关注的海域,同时也把两地作为中美目前及未来展开外交、军事、法律、话语权等领域优势和影响力竞争的重点区域。然而,更为聚焦的竞争则意味着中美南海较量可转圜的空间受到极大挤压。

南海"九段线"(图片来源:网络)

逃逸南海"黑洞"并非不能

南海"黑洞"全在人为,跳出或者逃逸也全取决于当事各方。倘若菲律宾能够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共识以及中菲业已达成的"君子协定",两国黄岩岛和仁爱礁的分歧和矛盾即使短期内无法得到彻底解决,但也能避免事态升级和危机此起彼伏。而失去了菲律宾作为抓手的美国,对于黄岩岛和仁爱礁议题的介入也就失去了着力点。

笔者以为,逃逸南海"黑洞"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建立隔离带。中菲围绕南海的争议错综复杂,岛礁领土主权主张的冲突是核心,包含了南海仲裁案、海域管控、渔业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内容。去年以来,菲律宾总是以联想的思维,将黄岩岛和仁爱礁的议题同仲裁案、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海域管控等其他议题相关联,并且不断寻求美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域外和域内国家的支持和介入,这是南海"黑动"快速生长的主要原因。针对彼此在黄岩岛和仁爱礁存在冲突和矛盾的客观事实,中菲两国应该在现有的南海问题沟通机制基础上,建立以解决海上紧急突发事态为目标的专门磋商机制,防止两地分歧和对峙波及两国海上争议的其他方面。

厘清当前优先任务。中菲围绕仁爱礁和黄岩岛的分歧和矛盾实质是领土主权主张的冲突,寻求短期内解决显然并不现实,但未来的彻底解决离不开现下的积累。从危机管控和争端解决的政治理论看,眼下务实的任务是管控两国在两地尖锐的分歧,即制定"限制性行为规则和规范",并严格遵守。这些"限制性行为规则和规范"包括菲律宾不得强闯黄岩岛瀉湖及向仁爱礁运载用于修建永久性固定设施的建筑材料,且菲方应信守诺言,维护中菲之间的默契和共识。

中菲两国政府于引导国民情绪大有作为。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叠加效应对现代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影响显而易见,已经成为影响西方选举政治的新变量。围绕仁爱礁和黄岩岛的虚假消息和过度渲染的解读在推特、脸书及抖音等自媒体平台铺天盖地,尤其是菲律宾部分政治势力及政客习惯于利用民众的情绪来塑造自身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而总统及部门军警政要则试图利用仁爱礁和黄岩岛来表达维护"政治正确"的立场。

然而,对民众民族情绪的大动员将对政府决策产生极大干扰,使得中菲两国政府以管控矛盾、分歧和危机为目的的磋商的空间收到极大挤压。因此,降低媒体舆论的调门,向民众传达正确且有价值的信息,监督专家学者及意见领袖传播理性、客观的情绪,引导各自民众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中菲在仁爱礁和黄岩岛的分歧,这将给两国政府部门释放出足够的决策空间。

菲律宾、中国、越南,以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几乎所有域内和域外国家都在强调南海的重要性,不同的是对于不同国家,这种重要性的内涵有所区别。对重要性理解和认知的不同,并不妨碍各国将南海纳为事关自身重大国家战略和利益诉求的事项。利益诉求的冲突是南海"黑洞"形成并逐步扩大的原始动力。

今天的南海"黑洞"或许是以中菲在黄岩岛和仁爱礁的矛盾和分歧为中心,但照此形势发展下去,未来南海"黑洞"将吸聚南海有关争议的方方面面,并最终成为决定地区安全形势走向及未来秩序构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庆幸的是,菲律宾、越南、中国等争端当事国掌握着破解南海"黑洞"的钥匙,有关声索国应该明白此中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