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对双方有利 对世界有利

2024-04-17 16:42     今日头条

中德合作对双方有利 对世界有利

中方领导人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德国总理朔尔茨。

在上海,朔尔茨除了与上海市领导见面,也在我的母校同济大学与学生进行了对话。

截至目前,中德方面有关今天上午领导人表态,以及朔尔茨昨天与同济大学学生对话的新闻稿都出来了,我也进行了参阅,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目前为止,朔尔茨访华过程中,中德双方交换的一些内容、议题和底线,以及中德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根据目前的信息,我们大概能看出,在一些问题上,德国与美国甚至欧盟委员会都存在差异性。据此,我们大概可以做出某些推断,甚至一些推理。

当然,朔尔茨的中国之行目前尚未完全结束。16日下午,朔尔茨和他的代表团将与中国国务院总理见面,并且德国经济代表团还将与中国企业界进行交谈,等所有的会面结束,朔尔茨一连三天的访华行程才会全部结束。

长话短说,我们先来看看今天上午中方领导人和朔尔茨会谈的有关情况。

按照事先计划,双方会谈进行了一个小时,之后两人进行了散步,并一起共进午餐。

我们要注意会谈后的两个举动,如果说"共进午餐"是事先安排好的行程,那么"散步"就是在双方会谈氛围不错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一种情况。

另外,中德领导人散步时,双方都只带了各自的翻译,这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两个领导人之间不说是友谊,至少是相知甚深的情况。

可想而知,这次中德领导人会面的气氛不错。毕竟在充满分歧的情况下,双方即使想散步,也很难在只带翻译这种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散步。

所以,从氛围观察和行程安排上,我们大概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这次朔尔茨访华,不论是整体访问,还是今天上午与中方领导人见面,氛围都不错。

当然,即使氛围不错,该谈的实质性议题也还是要谈。

此次朔尔茨访华,除了要谈美方或欧盟关心的过度生产的问题,还要谈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待遇问题,以及美欧要求的中国不要向俄罗斯提供帮助等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有些属于中德之间的双边问题,有些是属于德国受美国之托,向中方寻求答案的问题,还有些则是属于德国关心的,与德国周边安全有关,但又涉及到中国与俄罗斯关系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官方媒体今天下午详细透露的信息。当然,有关内容我不可能逐字逐句引用,但大意都是如此。

第一,中方领导人强调,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在这10年中,中德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巩固和发展中德关系的意义,超越了双边关系的范畴,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和平稳定,中德负有重要责任。

第二,中方领导人强调,中德两国都曾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说实话,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德国在中国的声誉也很好,不管是德国的哲学,还是音乐、汽车,尤其是来自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影响十分深厚。

同时,中国领导人还强调,中德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彼此不构成安全威胁,中德合作对双方有利,对世界有利。

这句话其实说出了中德关系的实情,因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认为中德之间的双边关系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双边关系中最好的一组。

当然,现在中德关系未见得是最好,但在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最好的一组双边关系,在默克尔阶段尤其明显。

美国与中国存在结构性问题,英国曾经与中国存在香港问题,法国、荷兰存在对台军事问题,日本与中国存在种种历史恩怨,以及美日安保等一系列问题。

只有德国和中国,一不存在地缘战略冲突问题,二在当代历史上既没有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横断面的结构性战略冲突。

第三,就进入到了德国人关心的主要话题。

中国领导人表示,中德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两国市场高度依存,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而是双方关系稳定的保障,开创未来的机遇。双方应该发挥互利共赢的鲜明特色,彼此成就。

中国领导人指出,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的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双方都能够客观辩证地看待产能问题,多探讨合作。

当然,后面还有一些有关强调中国一如既往对外开放的一些立场表述。

从这些话中我们能看出,中方领导人不仅高瞻远瞩,还坦率真诚,并没有回避德国人的问题。

老实说,中方确实也不需要回避这一问题,因为德国人心知肚明,并且也不好点明。与其等德国方面点出来,中方再被动回应,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正好朔尔茨昨天在同济大学与学生对话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朔尔茨表示,德方欢迎公平自由的贸易,同时强调在某一个阶段,德方欢迎中国电动车大量进入德国市场。

但他提出了三个前提条件:

第一,不能倾销;

第二,不能过度生产;

第三,要尊重知识产权。

在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情况下,德国未来在某一个阶段欢迎中国电动车大幅进入德国市场。与美国纯粹的打压,指责中方过度生产相比,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前进了一大步。

虽然设了三个条件,但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德方是欢迎大举进入的,这比不设条件,一股脑儿对中国电动车,或新三样产业进行指责,并拒之门外,至少在态度上或政策层面上要好很多。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不倾销,这涉及定义问题,即什么叫倾销?

所谓的倾销无非是压低价格,利用一些政策空间。

第二个条件是不过度生产,但生产不生产,生产多少,是某一个生产国自己决定的,如果说全球市场有这个需求呢,不能只局限在欧美市场。

所以理论上,"过度生产"是个伪命题,生产本身会根据全球的供需,保持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在市场经营的情况下,没有一家企业会在供大于需的情况下,还会过度生产,以使自己的东西卖不出去,同时还拿不到利润,这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

第三个条件是尊重知识产权。大家知道,这是中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一路都在遵循的一个目标。

当然,中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无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全球各地,大家对中国尊重知识产权的进步不但是有目共睹,而且也是高度赞赏。

说实话,中国电动车、锂电池等发展,基本不存在中国要拿西方的技术,而不重视支持产权的问题。这充其量属于中高端,甚至有的属于中低端的民间日常消费品,中国完全有独立自主的生产能力,实现原创。

所以,对这三个条件逐一做独立性的分析和解构后,可以发现有些命题可以突破和解释,有些命题可以双方共同定义来解决的。这就有了中德之间商量着一起办事的基础。

很多年前,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就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商量着办,这虽然是一句口语化的大白话,但也是非常接地气的大实话。

无论是家庭人际关系,公司内部关系,还是国际关系,其实也是同理,有问题了不可怕,但是大家一起要商量着办。

不然,如果像美国那样给人扔顶帽子,然后实施各种打压限制措施,那就无从谈起,变成情绪化的对抗。

朔尔茨首先提出立场,说在未来某一个阶段,只要中方符合这三个条件,欢迎其进入德国市场。至于为什么不是现在,是出于朔尔茨回去之后还要进行内部协调的考量。

换言之,中德双方有商量的办法,朔尔茨回去之后协调国内市场,而中方根据这3个条件,内部进行协调解决,然后中德双方一起磋商相关问题。

比如说"过度生产"的问题,就像前文所说,全球市场会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况,只要不对某个地方过度生产就好。

倾销的问题,存在一些具体的标准可以压低价格,那么不做那个即可,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一是中国方面严格遵守,二是大家可以共同监管,而且在中高端、中低端的技术上,基本不存在不尊重知识产权的问题。

当双方共同努力,一一化解这三个问题,所谓的美国人要求德国对中国提出过度生产问题,就会变成了一个伪命题,或者说是可以被拆解乃至化解的问题。

这能体现出德美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首先体现在德国"一大二小"里面的大党,即社会民主党,应该是占据了外交战略的主导权。

这点坦率地讲,跟朔尔茨本人的努力分不开关系,让绿党出身的超级经济部长和外交部长,在这个问题上只能乖乖闭嘴,听社民党的话。

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耶伦回去已经一星期,华盛顿方面还没有传出任何的蛛丝马迹,我个人依然怀着浓厚的兴趣来等待、观察来自华盛顿方面的任何动静。

从朔尔茨在电动车、新三样等问题上的表态,我们可以推理出朔尔茨和欧盟的政策也有相当大的差异性。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同为德国人,但根据她的各种表态,合理推测,欧盟试图推动高关税来限制中国的电动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

可见,欧盟的整体政策,要落在具体的市场,以及和具体成员国政府的政策、做法有关。

此外,在俄罗斯的问题上,朔尔茨也做了表态。我们官方的新闻稿写道,两国领导人就乌克兰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中德两国都致力于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反对使用核武器或攻击和平设施,妥善地解决人道主义等问题。

这一点其实在2022年11月4日朔尔茨一天访华行程当中也表现得比较明显,中德双方在俄罗斯的问题上,一致表示不可以使用核武器,一次也不可以,口头威胁也不行。

至于德方希望中国对俄罗斯施加压力,同时不要对俄罗斯展开正常的经济往来,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援助",这又是双方可以谈的问题,但谁也拦不住正常的中俄之间经贸往来。

德国人现在经常说"双重使用",即一个东西可以军民两用,这里面双方可以进行交谈。

所以,中德之间有很多交换、交流的空间,其实比中美之间更具有建设性。

尤其在新三样的问题上,朔尔茨的表态,包括中国领导人对他的回应以及做出的政治表述,不但有建设性和范本意义,还会在未来预示着德美之间,德国与欧盟具体做法的差异性。

当然细节方面,我们还要继续观察,进行解构,同时,本周我们的香港全球化中心还将举行一场中德智囊学者对话,内容有关这次朔尔茨访华,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密切关注。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