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李峻:年轻设计师可以先“杀”到欧美市场,再将品牌引回来

2023-10-17 09:00     观察者网

【导读:"在制造和供应端,中国是全球领先的,但我们看到,能够成功走出去的中国时尚品牌还不多。"近日,在位于黄浦江畔的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3)产业馆,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院长李峻表示,对于中国年轻设计师来说,先"杀"到欧美市场是很好的尝试。

"先在国际的舞台上跟别人比,既要展现你是来自中国的品牌,又可以用通用的语言让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理解。"

从C919飞机驾驶舱、三代核电"国和一号"、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到集艺术、商业、传播、材料等学科于一体的时尚产业,设计是各个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核心环节,是全球共通的语言,也是最具增值效应的工作。

对于贩卖理想和展现生活方式的服装,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人工智能生成式内容(AIGC)对时尚行业的影响和推动,"新中式穿搭"等"国潮"形式在新时代彰显的生命力,都让我们看到时尚产业的"变"。中国设计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何时尚从追逐"快"到摒弃"快"?当社交网络被米兰、巴黎时装周新闻刷屏时,上海作为东方"时尚之都"如何破圈?

就这些话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院长李峻。作为产教融合的践行者,李峻见证了服装产业从设计理念到零售方式的变化,当产业焦点转向可持续发展,他用"慢下来"形容这种变化。

据麦肯锡分析,未来3到5年,"保守地说"生成式AI可以为服装、时尚及奢侈品行业增加150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乐观估计可增加2750亿美元。李峻认同科技对服装产业的赋能,但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低端的、没有求异的工作,需要创新思维的工作短期内无法被取代。】

设计之都大会产业馆位于黄浦滨江船舶馆,150多年前,我国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江南制造局"就诞生在这里

(采访、整理/观察者网 严珊珊)

观察者网:据您观察,近些年来服装设计理念有什么变化?产业转型的焦点是什么?

李峻:服装产业本身就是随着科技、文化与人们的生活而不断变化的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七浦路服装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前店后厂"的驳样模式靠的就是快速转化流行资讯为产品,前面是店铺后面是缝纫车间的快速设计生产模式。

90年代末期,画家、视觉艺术家陈逸飞创建的多个时尚品牌,将人文精神带入时尚产品,对我国服装产业算是一个很大的贡献,让我们认识到原来服装不仅仅是用来穿,还可以穿得这么诗意。

2000年初期,大家热议信息技术将改变服装行业,一时之间大家都在说快时尚,怎么快?依靠信息技术加速产品的上新速度,部分品牌做到了7天内从设计到最后的交付。但是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变革忽略了一点,它只是预估能够生产多少,但没完全预估能够销售多少,也没考虑消费者对衣橱的管理,这就带来了环境挑战。因为时尚包含纺织和服装产业,过度生产会带来温室气体排放、污染海水的问题。

2015年,联合国制定了面向2030年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人们碰到最大的改变就是反对快时尚,我们的教学里要加入循环和可持续概念。2018年,多家国际知名服装品牌、零售商和供应商组织发起了《时尚产业气候行动宪章》,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时尚集团都把关注点转向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时尚产业这十年最明显的改变就是要慢下来,同时开始聚焦可持续发展。我们的设计行业以及整个产业都在思考如何响应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东华大学可持续时尚设计展台,介绍了东华大学与湖州南浔合作建立的桑基鱼塘世农遗科研工作站

观察者网: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中国服装产业呈现出什么特点?

李峻:我们国家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国,可持续需求的变化率先体现在供应链端,也就是从我们国家的纺织服装产业开始改变。很多可持续材料都是从中国供应到全球,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纺织服装供应链。

但一个很大的挑战是,中国消费者一级市场对可持续概念的认同。近期大家关注的话题是如何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时尚产业里面,这需要市场培育和我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快时尚存在过度消费的问题,我们要推广的理念是负责任的消费,也就是避免过度消费、避免消费不环保的产品。消费者的意识是驱动整个行业变化的关键。

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3)产业馆,东华大学"时尚·科技"展区

观察者网:近年来,"国潮"影响着年轻人的审美取向和消费需求,汉服和"新中式"开始走红,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李峻:这是当我们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出现的现象。"国潮"就是我们到了这个阶段展现出的文化自信。随着接纳和愿意展现文化自信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商业看到了这样的需求,加上文化本身需要不断更新、发展和积淀。既然有积淀又有发展,肯定就会有新的演绎方式,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文化在今天,有了新的呈现,我们看到了"国潮"的出现。

比如说"新中式穿搭",有改变的部分,也有保留的部分,这是市场的多样性决定的。从设计的角度来看,结构设计和新的文化演绎强调一个"新"字,文化具有动态性,所以我们认同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创新。

9月26日-10月2日,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3)在上海举办,8万余名观众现场观展

观察者网:我们常说设计是高附加值产业的顶端驱动,欧洲服饰品牌凭借设计和营销占据了一定的消费市场,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中国服装设计品牌如何脱颖而出?

李峻:1919年,德国包豪斯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设计这个概念本质上源于西方,但是它是一个迅速在全球扩展的人类活动。发展到现在,我们对设计的定义不仅仅是创造性的思维,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叫做设计。

所以我们现在的设计教育会强调,首先要有对当代艺术和当代设计的理解,再用全球通用的语言来演绎设计,而不是只在一个地域性的工艺或者形式上进行反复设计。这个我们叫做"基于当代时尚理解的自我识别"。换句话说,品牌与设计师需要有独特的"个性识别度",品牌的主张、个性和意识要鲜明,基于此,你还要让你的观念能够被绝大多数当代消费群理解。

对于中国品牌来讲,要实现被国际理解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为从设计到时尚产品的接受程度,不仅关乎到审美,还是一系列要素的整合。首先,服装要有舒适性,要有合体的规格,国内有国标,国际也有通用的号型规则。其次,我们中国的设计肯定与日本、韩国不一样,在欧美市场出现时,中国品牌要展现独特性,要展现这是源于中国的设计,也要尽量符合全球审美理解。所以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很多要素。

目前来说,我们看到能够成功走出去的中国时尚品牌还不多,但是对于我们年轻的设计师来讲,我觉得先"杀"到欧美市场是很好的尝试。我们东华大学有不少校友的品牌是先在欧美成功,然后再将其引回国内。对他们来说,先在国际的舞台上跟别人比,你既要展现你是来自中国的品牌,又可以用通用的语言让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理解。比如Uma Wang、Ziggy Chen等东华大学校友成立的品牌都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认可,这些品牌能把当代城市生活放到设计中,也能把全球关心的热点话题融合在发布系列里,用多样化、包容性的语言来演绎时尚,为中国品牌走出去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观察者网:近年来,人工智能、可穿戴、3D打印已经从概念走向应用,您觉得中国时尚产业应该如何利用科技来推动发展?

李峻:科技是改变时尚领域的重要因素。时尚有流行趋势,而流行趋势与传播相关,传播又受到科技、文化、政治、艺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新的材料对潮流产生很多影响,每年流行色发布后流行的材料都不一样。

10多年前服装行业里面最关心的是,什么材料能够取代羽绒,当时找不到答案。今年我们可以看到东华团队研发的纳米纤维气凝胶,它的保暖性能已经高出羽绒,而且重量比羽绒还要轻。当轻薄跟保暖能够兼具时,材料就是改变时尚的重要因素。

另外一点,数字技术是可追溯的,这也包括消费者客制化的实现。以往我们看到定制需要有裁缝来量体,现在都不需要,很多企业有量体系统。定制其实是对可持续的重要践行。因为你的衣服不再是预估生产,快速的数字定制让传统的服装制造流程发生改变,整个行业效率能够提高。

整个服装产业的痛点就是库存,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能够有效避免库存,提高效率,这些都是科技可以赋能的。

东华大学展区展出的超轻超弹纳米纤维气凝胶材料

观察者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服装企业原有的经营形式提出了挑战,在您看来,服装人应该如何应对这种趋势?

李峻:有冲击也有机遇,因为服装行业有一个重要的商业逻辑--消费者会长大的,消费者都是动态的。比如服装品牌定位是面向20-25岁的消费者,但是20-25周岁的这些人会变,而设计师是不变的,所以整个服装和时尚行业的另一个痛点就是--设计总监会变老。这时候,电商可以帮助设计师了解消费者偏好,大数据可以提供很多信息。

另一方面,电商带来了检索方式的变化,你会发现有很多竞争者,供应链价格全部透明化。而且电商对合伙人的要求很高。我们说设计师最头痛的是两类东西--供应链和销售,凡是成功的设计师,他们一定有优秀的合伙人,帮他们解决找面料、加工、销售上的难题。而电商时代的零售方式,新的供应链和技术驱动,需要设计师和合伙人做更多功课。

时尚行业内有过一种说法: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你让他去从事服装行业,因为那里有T台有鲜花有掌声,但如果你痛恨一个人,你也让他去从事时尚行业,因为一旦进入就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设计,找不到尽头。电商时代,供应链和零售的变化会对我们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产生影响。

电商的大数据会提供支持,包括现在最热门的人工智能。这也让我们思考,什么是能够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哪些环节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做辅助?这个其实是设计工具和设计逻辑上的变化。

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的是一些大路货,人能够想象到的事情,它都能够进行虚拟和模拟,但是设计更需要创新性思维。人如果能驾驭技术、理解技术,那你就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

观察者网:所以您不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设计师?

李峻:它能够取代低端的,没有求异的工作都能够被取代,但是需要创新思维的工作,短期内不可能被取代。

设计"沪"航伦敦站共见时尚之美

观察者网:最近,伦敦、米兰、巴黎时装周引发关注,上海也在打造"时尚之都",新一季上海时装周于近期拉开帷幕。在您看来,上海如何全面提升竞争力,让城市时尚IP走出国门?

李峻:其实上海具备一定的时尚之都资源,她是一个中西交融的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度比较高。上海曾被称作"东方巴黎",这就是她的时尚基础。当一个城市的整体包容性和开放性达到一个高度,它才能够有更多样、更精彩的时尚呈现。所以这不仅仅是靠时尚产业从业人员独自演绎,这是一个城市综合能力的体现。

我们别的不说,走到一些其他时尚之都的国际机场,你会发现有那么多肤色,你会看到文化多样性。在这点上,上海也有自己的特色,至少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圈层里,上海的文化包容和文化传承做得比较好。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它就一直是包容开放、东西交汇的点,如果能够把这个"点"做透,让文化传承的基因延续,相信上海在国际舞台上能具备一定的唯一性。

而且与其他国际上的时尚之都相比,上海的特色在于跟产业的距离很近。你纵观伦敦、米兰、东京、巴黎,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地方有我们中国长三角、珠三角这样具备完整纺织产业链的,这也是上海的优势。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