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男接受心理矫治能彻底改变吗?从“女人不教训不行”到拥抱和解花了半年(2)

2022-09-05 14:55  今日头条

法律强制心理干预施暴者的意义,在她看来,更多的是警醒作用,"如果他在将来面对矛盾的时候,有一瞬间的闪念,想起因为暴力进过法庭,接受过心理干预,都是好的。"

一个样本

现在,强制让家暴者接受心理咨询只是刚刚起步,很难总结太多经验。那么面临更复杂的情况,要怎样对施暴者做心理干预?又怎样改变他们?对此方刚可以分享一些经验。

他是心理学老师,性别研究专家,也是推动男性反家暴的"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的发起人。2010年"白丝带"开通了反家暴热线,方刚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来自施暴者。电话那头自称在陕西做公务员的男人来求助--因为多次施暴,妻子要求离婚。就是这样开始的。2019年9月,方刚所在的团队招募到八位施暴者,对他们进行了共计30次的团体辅导。

这八个人是主动来的,虽然暴力程度不一,有两位比较严重,有持续的殴打行为,但诉求出奇的一致--他们正在面临离婚危机,受暴的妻子提出要离婚,而男人们不想离婚。

北京这么大的地方,能凑到一起不容易,常常是从早晨到傍晚,心理辅导一整天。方刚让他们彼此分享生活中的暴力行为,讲父母、伴侣的行为都十分顺畅。涉及到自己,有时候就避重就轻了,出现了自我防卫。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快六十岁的工人,第一个妻子被他打跑了,第二任妻子也受不了暴力,要和他离婚。他一开始不承认,"没打啊","我没碰她","我就碰她一下"。团队请来他妻子来对峙,展示那些身上伤痕累累的照片,才揭露出他有持续的、严重的暴力行为。现场听着妻子的倾诉,他咬着后槽牙瞪着她:"我没有错,都是老婆逼的,女人不教训也不行。"

"在追问、讨论和对峙中,让他们意识到暴力的本质是权力和控制,学会尊重伴侣。"后来,这位丈夫的态度软下来,半年之后小组结束时有了很大的改变,夫妻俩有了一个和解的拥抱。

在暴力本身之外,方刚也会带领他们寻找暴力的来源,几乎无一例外,都来自家庭传承--这些施暴者在童年经历过暴力的创伤,有的是父亲,有的是母亲,"(回溯自身经历)他才会开始反思暴力,愿意改变"。

八人小组怀揣着一个共同的秘密,身边的亲人朋友不知道他们参加小组,有媒体前来询问采访,也没有人愿意公开分享。但在小组中,他们开始互相挑战彼此的暴力行为,督促对方改变,甚至建立了亲密的伙伴情谊。在方刚看来,这也是团体辅导在施暴者心理干预中的意义:"大家彼此依赖,彼此信任,这样的气氛很快在小组内形成了。"

小组的形成来之不易。方刚从四五年前就开始筹备,之所以迟迟没有开始,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去哪里找到这些实施暴力的人呢?

方刚记得,很早的时候他在微博上征集过施暴者,如石沉大海。到了2018年,终于有一个方案,由全国妇联出面沟通,和公安部门、法院合作,让那些因为家暴被刑拘的人,伴侣因为家暴提出离婚、但不想离的人来参加这个小组,还是没能实现--"当时他们觉得没有法律依据,不能强迫人来"。

让方刚意外的是,探索了几年的官方渠道都没成功,最后这些施暴者是通过自己的公众号征集来的。他猜测,大概是这些年的科普和宣传吸引了一些受众。其中那个六十岁男人,就是被女儿劝来的,女儿是方刚的学生。

方刚的施暴者团体辅导小组在2020年3月结束了,他们对施暴者和伴侣都做了一次效果评估,包括对于暴力、男性气质的认识等等。呈现的结果是,他们处理冲突和情绪的能力提升了,多数组员半年多一直没有施暴行为。

最终,他们都没有离婚,来访者们最初的诉求达成了。而方刚期待的是,"他们彻底告别暴力"。几个月的心理干预可以彻底杜绝暴力吗?他是这样回答的,"我们这个小组的成员都是轻微暴力的施暴者,彻底放弃暴力是可能的。但如果是严重伴侣暴力的施暴者,即使更长程的咨询,最好的效果是降低暴力的等级,延长两次暴力之间的间隔,不会彻底改变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