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灭亡的过程中,全社会为什么都采取了同一个态度:坐视(5)

2024-05-15 12:02     360kuai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已兵临大同,朝野惶惶。阮大铖却觉得是个机会,向首相周廷儒行贿,谋求复官。本来受到极大阻力,但周廷儒以"用人之际"为由,强行起复阮大铖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庐陵、凤阳等处军务(今江西、安徽一带)。

明思宗煤山殉国后,福王朱由菘(明神宗第三子福忠王朱常洵之子)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召阮大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巡阅江防。弘光政权前后只存在了八个月,在这短短八个月中,被寄予厚望的阮大铖不是思报国恩、救亡图存,而是急于报复东林、复社敌党,顺便中兴阉党。

当然,卖官招贿也不能忘了。当时兵势大乱,很多将领打了败仗,残部逃到某个地方,跟兵部联系上就号称重新召集"义军"再战,要求重新授官。阮大铖不辨真伪,只要有贿赂就一律大授高官,时人称"职方不如狗,都督满地走"。(兵部职方司本是任免武官的部门,但现在还不如狗,都督到处都是。)

清军攻至南京,阮大铖率一众官员乞降于江边,之后又随清军继续进攻南方,死于路途。家乡人耻于阮大铖的人品,都不承认他是本地人。桐城和怀宁(均属今安徽安庆)人都极力考证他是对方而非本县人,阮大铖的籍贯竟成悬案,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贪官。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