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生南征北战,为何其谥号为“文皇帝”而不是“武皇帝”?

2024-03-26 07:02     360kuai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世称永乐大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第五次北征蒙古,崩于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明世宗即位后,发动"大议礼事件",追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嘉靖不仅改了朱棣的谥号,连庙号也改了,本来是太宗,后来改为了成祖。

"谥号"的起源

我们可以看到,谥号是古代人死以后,后人对他的文字评价,谥号是用最简洁的词语,对一个人一生功过的评价。在古代一般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才会有谥号,比如君王、皇室成员和大臣等。他们的谥号一般都是正面的褒奖。

谥号起源于西周时期,是古代有身份的人死后获得的称号,概括其生平和经历。一般由朝廷頒赐,或褒或平或贬,或长或短,不一而足。皇帝谥号,先由礼官初步议定,尔后嗣位皇帝亲自参与定夺,唐王朝以前,国君与皇帝谥号字数上相对精简,一二字者居多,自唐以后,皇帝谥号越来越长,动辄一二十字。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