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时,农民起义军本已投降,明朝为何没能趁机消除隐患?(4)

2024-04-21 11:42     360kuai

清军入侵和洪承畴麾下秦军的调动是军事上的原因,明朝在政治层面上,也没有抓住农民起义陷入低潮的机会,本来应该借张献忠等人的投降之机,恢复几个战乱省份的民生,安抚百姓,组织他们回乡种地、生产,从根子上瓦解农民起义,毕竟,农民起义军的兵源就来自于无地种,无饭吃的百姓。

可明朝的财政拖了后腿,明朝政府无钱去安置散落在各地的难民,因为土地也都被各地士绅强占,也无法组织他们回乡劳动。火上添油的是,崇祯十年新上任主政的杨嗣昌为帮助明朝应对危机,提出了一个增加军队数量和军费的主意并被采纳,为此,明朝要各地多缴纳二百八十万两银子的税。

这二百八十万两税的来源,按照杨嗣昌的意见是"按田亩加派",并且杨嗣昌反对"分别贫富",也就是说,在杨嗣昌的意见中,穷苦老百姓和富人一样,都要交这个税,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个税全加到了老百姓头上,富人有太多的手段去避免交税。

且各地士绅和富人,还借着杨嗣昌增税的行政命令,把税又调高了几分,反正老百姓未必能看到朝廷的圣旨,都是由当地官员和士绅传达,收多少全由他们说了算,这多出来的,自然是他们自己笑纳了。如此一来,北方地区更多的老百姓因此家破人亡,未来,他们全部将成为复出的农民起义军的兵源。

有了以上两大原因的促进,崇祯十二年后重新崛起的农民起义军在北方地区可谓是如鱼得水,战斗力最强的明军在关外,而且未来也回不来了。杨嗣昌的增税计划又成为了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把北方地区老百姓的人心全部送给了农民起义军,不愁兵源,又没有强敌,李自成宣扬的"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响彻北方大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