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租庸调制”是怎么回事?后来又怎么崩溃,而改行两税制?(2)

2023-10-21 15:42     360kuai

税率是四十税一,一年义务劳役是二十天,上交丝麻为土产贡物,这无疑是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租庸调的实施,根据耕地、户口、人丁合理分配,达到了轻徭薄赋的目的。相对比汉代的打击豪强,唐朝的制度更有进步意义。汉代是不让人太富,唐代则是不让人太穷。

租庸调的本意,要意便是为民制产。均田制是计口授田,耕田的自然是壮丁。有田地自可以向国家缴纳田租,还能有相当部分剩余。壮丁在农闲时节,自可以为国家承担劳役。田地有节余,耕田有壮丁,自然可以有家。有家之后,"男耕女织",家庭手工业上交最普遍的丝麻织品,也就不是困难之事。如此良性循环,也就可以民富国强。

租庸调的账籍制度

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因此,想要精准地实行"租庸调",则必须有严密的账籍制度。"账"是指壮丁册子,籍是指户籍。唐初的户籍制度是非常严密的,从孩子出生,到成丁,一直到老死,都要记载在上面。全国的户口,按照经济情况分为九等,根据各自的等级征收相应的"租庸调"。而户籍需要造三份,一份存在县里,一份存在州里,一份送交户部。

从唐高祖开始,就规定每年一"计账",即预估下一年的徭役之数,以此作为"庸"的根据。每三年一造籍,作为"租"和"调"的根据。这是一项浩大而繁琐的工程,需要经常性的调查、登记、改动、校对。唐太宗时期,账籍制度还能不松懈,唐朝也因此走上了强盛的道路。等到唐高宗晚年,账籍制度已经开始失实,从而为唐朝的衰亡埋下了隐患。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