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明史-周遇吉传》的记载,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初,周遇吉与闯军大战,等到粮食吃光也没见到援军,周遇吉只好兵退宁武关。闯军随后杀到,威胁周遇吉说:五天之内不投降就要屠城。周遇吉用火器杀伤闯军万人以上,又设计诱杀闯军好几千人。周遇吉情知已无可生之路,与闯军死战,被闯军擒住射杀(一说为凌迟处死)。宁武关的百姓为报周遇吉,和闯军展开巷战。周遇吉的夫人刘氏带着几十名妇女在房屋上射杀闯军,最终自焚殉国。李自成虽然强攻下宁武关,但宁武关军民的坚持抵抗给李自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他说:"如果明朝其他关镇都像宁武关这样抵抗,我们还有多少人够用的?不如返回陕西休整。"
图-忻州市宁武县俯瞰,古代山西镇、宁武关所在地
可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由一个细节而发生了改变,大同总兵姜瓖突然投降李自成,大同是京师门户,李自成得到大同喜出望外,京师已保无可保,最终陷于闯军,崇祯皇帝自缢殉国。李自成拿下京师后,感叹说:"如果各镇都像周遇吉那样,我岂能到此!"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如果大同镇和宣府镇的总兵都能像死守宁武关的周遇吉那样顽强抵抗闯军,也许明朝不会亡于1644年,也许就不会有随后发生的清军入关,我国的历史也许就是另外一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