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挂印封金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用意呢?其实是为了凸显关羽的信守承诺。信守什么承诺呢?第一个就是他跟刘备他们结拜兄弟时的承诺,也就是他们共同的宗旨。这又说明关羽不忘初心,有始有终,是个真正的君子、大丈夫。另外一个承诺就是本来他跟曹操就已经约定,如果他知道刘备在什么地方,他就立马要去找刘备离开曹操,这说明了关羽不因高高官厚禄而动摇心志,是个意志极其坚定的人。而关羽的信守承诺其实也是说明他是一个道义信义至上的人,这是他之所以成为义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回(第二十六回)还补充了关羽为何投降曹操的原因。原文是这样的:"前守下邳。内无积粟,外听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断首捐躯,致负所托;故尔暂且羁身,冀图后会。"说白了,他之所以当时不死,是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是忍辱负重,以待将来。这些话正是为了说明他对刘备忠贞不二,时刻不忘他们的共同宗旨。为了这个宗旨,自己宁愿牺牲名誉,做些违背自己本来意愿的事。而这样的设计恰恰是为了与第十四、十五回照应。这两回中吕布袭击了徐州,俘虏了刘备的家眷。当时驻守徐州的是张飞,结果张飞逃脱了,和关羽刘备碰面后,关羽责备张飞既丢了徐州,又抛弃了两位嫂嫂。张飞惶愧无地,拔剑就要自杀。最后还是刘备一把夺下,哭着宽慰了张飞一顿。所以,围绕着刘备的两位夫人,《三国演义》作了不少文章。
但为何要这样设计呢?说出来今天的女同胞们该皱眉竖中指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兄弟情高于夫妻情的,刘关张三兄弟之间是肝胆相照,三人一心一意,其他的只是陪衬罢了。张飞之所以差点自杀,是因为两位嫂嫂;关羽之所以忍辱负重,不能一死杀身成仁,也是因为两位嫂嫂。所以这样的设计目的不是很明确吗?若没有这两位嫂嫂,张飞和关羽不就不会那么难做人了吗?名誉也不会出现瑕疵的。这正如第十五回原文刘备说的那样:"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所以,《三国演义》中兄弟情义是作者着力要塑造的,是第一位的,里面的女性角色均是陪衬,甚至有的时候是一种负面的陪衬。
另外张飞因为两位嫂嫂要自杀,关羽因为两位嫂嫂忍辱负重投降曹操,这样的处理又是为了凸显关张二人的性格不同。张飞头脑简单,莽撞;关羽则多有谋略,可以忍辱负重。
不过,关羽挂印封金的情节设计在艺术性上的确有不足的地方。什么地方呢?就是把曹操设计的太平庸了。何以见得呢?就是曹操为了挽留关羽用的方法实在太说不过去,左右就是一个不见关羽面,以为这样就可以留住关羽。以曹操的谋略,岂能用这样无能的方法呢?这实在是太贬低曹操了,在全书中也极不协调:若曹操是如此无能之辈,安能成就霸业?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再多说一句,《三国演义》一书中有不少这样的败笔,这些败笔的原因一般都是为了凸显刘备集团而故意贬低了曹操、孙权集团。就如诛颜良文丑的故事,情节设计处也有不妥,曹操手下的猛将有许褚、张辽、徐晃等人,而为了凸显关羽,张辽、徐晃在颜良文丑面前简直不堪一击,许褚则压根儿没有出场,所以《三国演义》的确在艺术上有不少不够纯熟的地方。我们以后再多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