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之战失败的五大致命原因,环环相扣,恶性循环

2024-04-15 11:02     360kuai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天难量,地难量,这才是帝王肚量,量也无妨",这是马关条约签订之际日本的伊藤博文与大清的李鸿章的一番交锋,虽说李鸿章巧妙又不失气度的回击了回去,但"量也无妨"终究是失了威严,若不是战败求和,帝王度量又岂能被区区蛮夷所量,又何至于玉帛相将?

那么究其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清王朝的最终失败的根源又在哪呢?个人觉得,甲午战争的最终失败离不开以下的这五个原因。

清政府内部腐朽糜烂,贪腐成风,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毕竟一个国家的内部都已经腐朽了,又哪里来的战斗力,又如何能够打胜仗。而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际,作为大清的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不但没有想过与日本好好的打上一战,以国事为重,反而懊恼此战耽搁了她过生日,扰乱了喜庆,甚至倾向于求和免战,只为能够好好过一个生日,有这样的统治者,这样的态度,下面的人再卖命拼杀又有何用?

缺乏预见,毫无准备。相对于日本数十年磨刀霍霍的对着清朝的蠢蠢欲动,发动间谍侦察大清的地理人文,朝政事宜,大力发展自身的军事实力来说,大清朝对于日本的印象依旧还是那个毫无威胁的蛮夷小国,不足为虑,放松了自身的国防建设,大力削减军费开支,停止购买军舰。对于身边的这个虎视眈眈的邻居毫无防备,所以在开战之际显得不知所措,慌乱之极,没有及时意识到日本的真正企图,错失先机。

党派之争,祸及国家。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党派之争,使得清军仅有的这一小部分力量也被相互牵制难以发挥出全力,甚至出现战时各统兵指挥相互攻讦,各种借口不发援兵见死不救等,前方激战,后方也在激战,若是这打口水战的能力能有十分之一体现在甲午之战上,清军也不至于输的如此之惨,旅顺也不至于遭受如此劫难,后人大多把北洋水师避战不出导致全军覆没的罪责,全部归结到李鸿章的保存实力上面,殊不知这也是光绪严令固守的旨意在其中的缘故。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