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诸葛亮再怎么挑衅魏军,司马懿也如乌龟一样,龟缩在营寨内,拒不出战。即使诸葛亮送给司马懿女人的衣服来取消他,也无济于事。此时,蜀军全面压制魏军,只要寻找到战机,即可歼灭魏军。关键时刻,蜀汉军队主将病逝了,面对如此有利的战机,长史杨仪选择了撤退,而魏延选择了继续出战,克复中原。
不是贬低魏延的个人能力,他虽然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可是他的智慧能和卧龙、冢虎相比吗?显然不在一个级别上。如果魏延何杨仪的争斗中胜出,继续率领无根之萍的蜀军和魏军作战,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会失败。演义中,魏延在听到诸葛亮的死讯后,仍一意孤行,率领大军继续同司马懿作战,还振振有词,怎么能因为丞相一人的身死,耽误了克复中原的大事呢?演义中相关描述:
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司马懿是和诸葛亮一个级别的智者,他和诸葛亮斗智捉襟见肘,与魏延相比,想要玩残其,太简单了。如果魏延在掌握大权后,不自量力地进攻魏军,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魏延身死事小,蜀军损失惨重事大。本来蜀军兵力不多,如果主力消耗殆尽,拿什么对抗魏军,拿什么防备东吴偷袭,拿什么镇压南中少数民族叛乱。因此,如果魏延掌握大权,和司马懿的作战中,全军覆没,大败而归,蜀国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