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硕士冒名招聘 学生为他打工错过校招 本人获4份offer(2)

2022-09-22 10:05  搜狐

从王天磊开始,陆续加入实习的一共8名研究生,7个人都是本科"双非",1个人本硕均为985。胡老师的话很少,大多回复简短,句末不带标点,"嗯""好的""是的",在学生看来,有一种难以靠近的威严。有时想给老师留个勤学好问的印象,把疑问发给他,老师会不耐烦地说,"上面不是写得很明白吗?你自己去看"。

大概是打扰到胡老师了,实习生们知道首席都很忙。除了工作,老师跟他们几乎零交流,连是否住在上海都没问过。"像一个布置任务的机器。"一个实习生觉得他有点冷漠,感受到他情绪的时候,大概只有在核对报告数据的环节--"能不能用心一点?""你觉得你已经写得很好了,不需要修改了是吗?"

最温情的莫过于实习第一天,胡老师分享了一个云盘,里面有实习生操作手册、日常工作案例,中间夹杂了一些自己的总结。第一次接触军工领域的实习生,从这些心得总结的文字里,感受到了他的专业和踏实,读得格外细致。

但更多时候是一种不近人情的严格。上海疫情期间他也会叮嘱,"要响应及时";周末赶了一夜报告没睡,付雨泽交完之后睡了一上午没回消息,醒来对方在微信里已经炸了,还是那句"要随时响应"。

过去的求学经历教会了付雨泽忍耐。他相信,即使慢一点,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但在这里,几乎每篇报告都是批评,"他的话让我觉得自己好像很垃圾"。但是听多了,付雨泽也从不能接受到"麻了"。每篇六七万字的报告,一写就写了十几篇,目的只有一个,留在这个排名前十的证券公司里。

五个月后,到了原本约定的答辩时间,但因为"领导时间协调不上"一再拖延。正在付雨泽纠结要不要去看别的机会时,胡老师给出了更为明确的回答:

"这么说吧,组内名额绝对是有的。我之前和你说过我要组建一个4人左右的团队,现在组内就两个正式员工,正式实习生也就你一个人,所以留用的名额问题你不需要担心。"

付雨泽与"H.C."的聊天记录。讲述者供图

付雨泽又安下心干活。今年3月初,他还接到胡老师的电话,说去人力看了答辩成绩,"分数挺高的"。对方解释,出结果这么久是因为他的本科学校不在系统里,要走特批流程。

4个OFFER

相比为了一份offer苦等的付雨泽,复旦学生刘晟睿的毕业季就显得轻松多了。

"一等奖"密集出现在刘晟睿的简历中:一等奖学金、力学竞赛一等奖、数学竞赛一等奖…… 他曾以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第一名被保送本校的金融专硕研究生,多门功课绩点满分,曾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毕业生荣誉,还得过国家奖学金。

本硕均为名校,本科是理工类,这种复合背景最受头部券商的青睐:他从一千多名应试者里脱颖而出,进入只有两个名额的总裁面试轮;面试过他的分析师记得,"优秀"是面试官的一致评价,"表达能力不错","在同龄人中比较自信成熟","主动提问";入职答辩报告还被作为范本让同期实习生学习。

在一起实习过的杨子文眼里,刘师兄确实比一般人强。带教老师离职时,杨子文手上的报告还没收尾,正愁没人商量。刘晟睿正好看到聊了几句,言语间透露出对行业深刻的了解,拆解上市公司业务也信手拈来。最后,是他指导了杨子文的报告。

但在复旦校园里他似乎并不活跃。一百多人的研究生班级里,同学张烨和他只有参加讲座的时候偶尔碰到。第一次感受到他的存在是评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10万,相当于一年的学费,竞争激烈。刘晟睿报名了群众代表,加入到评审小组。讨论到评分标准时,他提出,班委平时有加分,不应该另外再加分。

这和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同。张烨介绍,班委的工作繁杂琐碎,因为没有校内宿舍,一百多位同学都住在校外不同的地方,为了收齐一次全班的表格,班委要在学校等一天。平时有出席要求的运动会和讲座,也默认是班委参加,给其他同学省出不少精力。这些加分每次只有零点几,多数同学没有异议,觉得是"辛苦分"。

类似的建议刘晟睿还提了几处,张烨总结,"把那些有利他的都给加上分,他没有而别人有的都不加分"。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