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缴获4000支中国造56冲,铺满2艘驱逐舰甲板,靠打劫伊朗援乌

2023-02-23 11:34  今日头条

美国《战区》网站在2023年2月报道了一个消息,法国海军缴获了一大批的56-1步枪。这些步枪大约有4000把,此外还有约57万发子弹以及23枚反坦克导弹。

这些东西摆在直升机甲板上,都快把甲板堆满了。

法国海军扣押56冲

56-1是我国仿制苏联AK-47的一款自动步枪,因为其有时候又被称为56式冲锋枪,所以大家大多数时候都将其称为"56冲"。

这把枪最大的两个优势是便宜和稳定,所以在1956年开始服役以来,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国家都在使用它,其中以中东国家为主。

根据《战区》的说法,这批56冲是伊朗援助给胡塞武装的装备,结果被法国海军拦截了下来。

至于这批枪的来源到底是哪目前还不清楚,56冲虽然早就没在解放军中服役了,但北方工业至今还在生产。因为其物美价廉,所以颇受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欢迎。

因此目前法国海军并不排除这批56冲是由中国生产,其后流转到了伊朗手中的可能。

不过同时56冲也有很多国家仿制,毕竟56冲本身就是AK-47的仿制产品,仿制56冲也不是啥难事,所以也不能排除这批56冲是伊朗产的可能。

单就这批56冲被援助给胡塞武装来说没啥稀奇的,那边的仿AK-47步枪早就烂大街了。各位有胆量去那边旅游的话,街边随便找个枪店,甚至就是个枪械小摊,几十美元就能买到一把。

这批56冲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极有可能被交给乌克兰。

《战区》报道,美国正计划为乌克兰提供5000支突击步枪、160万发子弹以及数千枚近炸引信和一些反坦克导弹。而美国援助给乌克兰的这5000把突击步枪,首选是美国从伊朗走私者手里缴获的"AK"枪系,其中就包括中国的56冲。

也就是说,法国海军拦截的这批武器弹药,在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天有可能落到乌克兰手中。

对于这件事《战区》这篇文章下的评论区讨论得很有意思,有外国网友表示这很讽刺,这件事就像是"鸡回家栖息",外国仿制的苏联武器回到了苏联作战。

其实再地狱笑话一点,这次俄乌冲突本身就是"苏联打苏联",而现在两个国家手里用的步枪也都全是"苏械"了。不管俄乌冲突的结果如何,这场战争本身看起来就非常可笑。

美国清库存

就美国援助5000支步枪给乌克兰这件事,说明美国现在在武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还在整理库存。自俄乌冲突开始后,美国为了给乌克兰援助装备,还曾使自身的弹药库存告急。

以现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战争烈度,乌克兰军队每个月要打大约9万发各类炮弹。

这个数量目前是欧洲和美国难以靠库存支撑的,所以如果俄乌冲突持续下去,美国兵工厂就得加足马力提升产量。而这很明显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对于乌克兰的军援要到什么时候。

我们都知道美国国内的军工复合体势力非常庞大,当初的阿富汗战争给了这些国防承包商源源不断的订单,再加上美国的政治旋转门,使得美国政界和军工界的利益捆绑非常深。

这些国防承包商自然是不希望战争停下来的,所以阿富汗战争才能持续打20年时间。

拜登上台后用强硬手段结束阿富汗战争,常理来说这些国防承包商该赚不到钱了,但一场俄乌冲突又开始了。这些国防承包商在美国政界很有影响力,那么他们会不会反对美国停止军援乌克兰,使这场战争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呢?

在清库存上,美国手里其实有大量的AK枪系。

美国经常性地扣押从伊朗到其它中东国家的船只,按《战区》这篇文章的说法,2022年12月美国就缴获了伊朗走私者7.62毫米口径子弹超过100万发,12.7毫米口径子弹2万多发。所以如果美国想,其库存中其实有大量苏械可武装乌克兰军。

在俄乌冲突刚开始的时候,乌克兰就被爆出来在使用伊朗产的120毫米口径HM-16迫击炮和82毫米口径的HM-19迫击炮。也就是说,至少从2022年中期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在把自己从伊朗手里扣下来的武器交由乌克兰使用了。

对乌克兰的雪中送炭

对于乌克兰来说,这些武器虽然都是轻武器,但也的确是他们比较缺的。高强度战争中对于轻武器的损耗非常大,军队不是做到人手一把枪就够了。

此前乌克兰军队在训练的时候,就有乌军拿着纸板枪训练的照片流出,所以即使是轻武器,乌军也处于不足的状态。

加上现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各处设施进行打击,乌克兰早就失去军工能力了,各种武器全靠北约援助。所以美国不发枪的话,乌克兰军很快连枪都没得用。

这批美国扣押的AK系枪械,对乌克兰来说的确是雪中送炭。唯一的问题是,这些枪在来源上问题太大了。

美国扣押伊朗枪械,用的是伊朗走私群体将这些枪卖给胡塞武装这种恐怖组织的理由。

美国这种行为本身不好说是正确还是错误,但其把扣押的走私军火交给一个正在战争中的国家,而非销毁,且很可能是用售卖的手段交过去,这很明显就是严重的错误。

这就好比警察扣押赃物,然后自己把赃物卖出去了。美国这种行为,就是打着"国际警察"的幌子,来施行自己的霸权手段。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