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朝乾隆13年间,边疆土地开放,允许汉人从口里到关外谋生,于是大批山西人,踏上"走西口"路途来到包头地区。

到清朝嘉庆年间,在"走西口"的人流中,山西祁县张祯玉四个儿子,老大张元、老二张铜、老三张距、张柱随舅舅芦氏从山西省祁县千里跋涉来到塞外,在今天的沙尔沁村西落脚定居下来。他们自筹资金就在当地办起了油坊、缸坊、皮毛杂货铺等生意。由于经营有道诚实守信,与街坊邻居和睦相处生意做的有声有色,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于是购置了部分山林地以及土地、房屋,有了较稳定的生活来源。

光绪年间,由于当地常常有土匪出没,夜间抢夺财产。一天夜晚一场大火把张家店铺烧光,大部分财产遭到严重损失,使得本来安稳的生活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无奈之下舅舅芦氏与外甥商定,老大张元、老二张铜留在当地看守着惨破不堪的摊子,老三张钜和老四张柱返回老家山西祁县。

永富村熏羊窑子

从此,在沙尔沁的张氏后人与山西的家人均无音讯。经过几年煎熬锤炼,张元和张铜从沙尔沁村搬迁到西窑子村(即今天的永富村小学)落脚。张氏族人在此定居至今,共繁衍十代人,截止2011年编辑张氏族谱时,编入家谱的共有六百七十多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张氏的族人对自己的祖先了解甚少,只知道是从山西祁县来的口口相传,只听得祁县呀义村,实为阳翼村,口语方言所致。祖宗是谁都不清楚,实为遗憾。张氏族人凡遇红白事宴时,几位年长者在一起唠叨。由于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所限,叙旧而已。就这样经过约二十多年的回忆和寻访,好心人张守明利用红白事宴在纸烟盒上记载调查、走访整理了一份简略的支族文字,于是张氏族人萌生了寻根问祖的想法。

家族编谱组委会人员

与祁县阳翼村张氏合影

于2011年初形成了共识,建立组织机构---家族编谱组委会。主任;张守明;付组任;张守文、张守忠;委员;张二万、张滨、张怀及协理员十六名人员。聘请寇文庆担任顾问兼编辑。在组委会的筹划下,收集整理现有的信息资料,筹措资金,派出了三人寻亲小组,到实地初次探寻。经过五天的寻访,未取得主要证据,但摸清了基本方向,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由于我们的诚信换来了祁县张氏族人的关心,并留下电话以便联系。时隔五十多天后,山西的本族人士张建民(第17代人)打电话告知,祖先张祯玉的家谱有记载,永富村张氏听到后欣喜若狂,口口相告,实现了张氏族人渴望已久寻根问祖的夙愿。于是2011年秋张守明、张守忠三代一行9人,带队去往祁县探个究竟。去山西省祁县贾翎镇东阳羽村张氏族谱里找到了我族的祖先张祯玉。从族谱里了解到,祖先张祯玉是本族谱始祖张文胜的第六代人确切无疑,总于寻到祖宗,为后人记载奠定了文字基础,得以传承。

祖先张祯玉

2012年,张氏家谱的面世,记载十一代人支脉延续,确定各支族的辈分,长尊有序。周边沙尔沁村、永富村、东园村、东河地区族人在族谱发放时举行了发放仪式,相聚时230多人,这是张氏有始以来家族相聚人脉最多,盛世欢歌的时刻,大家畅所欲言,心情无比激动,给后代树立了典范。

纵观吾族几百年的奋斗发展史,深感重视加强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水平,是消除愚味落后跻身上流社会的有效途径。我族自从落户永富村以来,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从族谱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前辈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曾经有考取过秀才的张永,实为张氏族人的骄傲。

为此,张氏族人十分注重德行修养,本着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原则,秉承学问传家的观念,加强对后人的文化素质提高,尽最大努力扶持有潜力的子弟深造学习,培养出了多名研究生、硕士生,并在各自的工作范围作出了优异的成绩,给我张氏族人树立了榜样。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美好时代,我族同胞应向前辈学习,励精图治,用新知识武装头脑,用高智商跻身社会。于与时俱进,发扬祖先的奋力拼搏精神,不断进取,力争新人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

张守明稿? 寇文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