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慷慨帮他的地主刘继祖后来怎样了?(5)

2024-02-17 17:02     360kuai

首先是一桩"不太好"的影响,有了这一场"生离死别",从此朱元璋对于亲情,也就更加的看重。登上帝位后,更是制定了空前丰厚的藩王待遇,明初的藩王,每年可以领一万石禄米,郡王也可以有两千石俸禄,一个郡王的俸禄,就是正一品官员的二十倍。发展到明朝中后期,明朝的藩王宗室人数,膨胀到数万人,甚至每年输入京城的粮食,都不够养山西河南几个省的藩王,等于是巨大的财政负担。

然后就是"好"的影响,有了这样的痛苦记忆,登基后的朱元璋,也就不遗余力,将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一口气提升了一大截。比如"漏泽园",即提供给平民百姓的公共墓地,就从此大量兴建,还有"养济院",专门用于收容"无告者",主要是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每个月提供粮食布匹柴火,从明初起,"养济院"就大量兴建,几乎明朝每个府县都有设立,许多富裕的府县,甚至不止一座。另外还有提供医疗的惠民药局,也是惠泽万民。

如此"高度福利化",在十六世纪造访中国的外国传教士笔下,也留下了生动的记录。以西班牙人拉达的话说:"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医院(惠民药局)"。东南大地的养济院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始终有充足大米供应"的景象,就是当时明朝福利制度的写照。

更影响深远的,就是明朝的"荒政"与"粮储"政策,吸取了元末天下大乱的教训后,朱元璋登基起,就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明朝的粮食产值,朱元璋在位时就甩开宋元一倍多,大小仓储遍布全国。每当饥荒时,明朝更有"大口六斗"的赈灾标准,和不遗余力的粮食发放。甚至地方官遇到灾荒,可以不经请示赈灾。这一切,应该都来自当年痛苦的灾荒记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