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自己也承认打不过韩信,可是韩信却一直徘徊在反与不反的边缘:你说他想谋反吧,他还真没有实际的起兵行动,你说他没有谋反之心吧,他又曾经收留项羽悍将钟离昧、跟陈豨密谋要在刘邦后院放火。而韩信之所以犹豫不决,归根结底还是他太念旧情了,漂母一饭之恩,韩信报以千金;那个让韩信受到胯下之辱的"淮阴屠中少年",不但没有被秋后算账,反而混了一个不小的官职(楚国中尉,韩信时为楚王)。
有恩千百倍报答,有仇一笑置之,韩信曾经受过刘邦大恩,自然不忍心一下子撕破脸皮举兵争霸(其实当时也算不上造反,因为大家曾经都是肩膀头齐的诸侯王):"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向)利倍(背)义乎!"从韩信这段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韩信做人是有底线的,但是做霸主乃至帝王是不可以有底线的--后世的隋文帝杨坚抢了外孙江山、唐太宗李世民弑兄屠弟逼父,不也都成了"一代明君"?
有底线的韩信遇到没有底线的刘邦,自然没有好果子吃--有人上书举报说楚王韩信要谋反!
一听说韩信要造反,可乐坏了刘邦手下的将军们,他们兴高采烈摩拳擦掌:"还等啥呀,赶紧发兵,抓住韩信那小子活埋了!"这件事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陈丞相世家》《资治通鉴·汉纪三 》中均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