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古代脑洞大开的御寒方式(2)

2022-12-12 14:19     360kuai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寒冷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当时名士中广泛流行着服五石散的风尚,所谓"五石散",原是"医圣"张仲景所发明的治疗伤寒的药方,后由魏玄学家何晏始推广流传开来。"五石散"其实是一种毒药,大概是五种药构成: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的药。那时候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鸦片的流毒差不多,只有有钱人才能吃。《诸病源候论》记载道:吃这种药是非常麻烦的,穷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因为刚开始吃下去的时候,倒不会怎样,等到后来药的效果便显现出来了,名曰"散发"。倘若没有"散发",就有弊而无利,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需要走路才能"散发",所以那时候走路又名曰"行散"。走完之后,会全身发热,发热之后又发冷。正常情况下发冷要多穿衣,吃热的东西,但吃过五石散后的发冷刚好要相反:要少穿衣,吃冷食,以冷水浇身。如果多穿衣吃热食,便会死。因此五石散又叫寒食散。但是有一样东西不必冷吃,那就是酒。因此那个时期的古人,会通过五石散加上饮酒的方式来御寒。当然,酒单独饮用也可以驱寒的。

看到穿纸御寒,有些估计在心里偷偷笑了,估计很疑惑,烧纸可以取暖,穿纸怎么取暖呢?但是在古代确实有穿纸取暖过冬的。纸,我们都知道是汉代蔡伦发明的,到了东晋的时候,纸取代了简帛,成为书画的主要载体。到南北朝开始出现了纸衣,唐宋时期,制纸衣、穿纸衣更为流行。由于战乱,加之官府横行暴敛,人民缺衣少食,只好以纸为衣,渐渐的,贫民用纸衣蔽体,僧隐用纸衣修身,士兵用纸衣套穿甲胄,士大夫出行也有穿纸衣的。而且由于唐宋时期,农田大多用于种粮食,麻的种植就相对减少了,但此时造纸术却发展起来了,穷苦的人就只好就地取材了。所以唐朝的时候制纸衣用麻纸,纤维强度高,抗老化,防蛀虫。宋朝的时候制纸衣用树皮纸,拉力强,耐折磨,所以麻纸衣、皮纸衣耐穿。后来更是出现了专门有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居家旅行必备之物。有一些文人骚客也来凑这个热闹,宋朝的时候,朱元晦拿些纸做成被子寄给陆游。陆游收到这个被子后感觉挺好。也不知道是小编和古人的敢管不同,还是小编不懂古人的风雅,陆游竟然感觉这个被子挺温暖,还专门写了首诗称赞道:"白于狐腋暖与绵"

接下来?这个御寒方式,单身汪看了估计都会感觉脸红,因为这个取暖方式真的是空前绝后,那就是用女子来取暖的。用女子御寒,并不是现在冬天抱紧女朋友这样的,关于这个御寒方式要从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里的"岐王宅里寻常见"中的岐王说起,岐王也就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每到冬天冻手时不去烤火,而是叫来年轻美貌的青楼女子,把手伸进她的怀里贴身取暖,美其名为"香肌暖手"。对于普通单身汪来说,哪怕只是喊个漂亮MM坐在他身边,估计都已经脸红心跳,身体发热了吧。可能是唐玄宗的弟弟奇葩比较多吧,同是唐玄宗弟弟的申王,一到风雪苦寒的时候,就让宫女们密密地围坐在他的周围来抵御寒气,并称之曰"妓围"。据说唐朝的女性大多体态丰腴,这样做还真是密不透风。与"妓围"有一拼的还有一个"肉阵",这是前面提到的杨国忠的杰作。每到冬天,杨国忠出行的时候,就从婢妾里选取身形肥大者,排成一行走在他前面,为他遮风。

各位看完以上小编列举的一些的御寒方式,是不是感觉古人脑洞大开呢?有没有会心一笑呢?对此您如果想说的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最后小编在此提醒各位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哦,更多有趣的故事,敬请关注大鱼号:趣论历史。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