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与萧何的加入,刘邦未赢过项羽,为何韩信加入才扭转局面?

2021-07-23 10:16     360kuai

汉初三杰,成就了张良,萧何还有韩信,当然也成就了沛县的刘邦,在沙丘巡视途中始皇帝驾崩,胡亥被赵高与李斯"运作"成了二世皇帝,继位后的胡亥生活那叫一个美,可是天下的形势却在急剧变化,在秦末那个动乱的时代,被秦压迫多时的各国势力纷纷开始反秦,早在始皇帝还在世,巡行各国之时,张良更是在博浪沙雇凶伺机除掉始皇帝,可惜功败垂成,但是不影响秦朝的丧钟敲响,而在众多的反秦势力中,有两股势力尤为特别,那便是项羽和刘邦,谁能夺得最后的胜利本来没有悬念的,可是命运似乎就是那么特别,在经过多番的较量之后,成功的却是被项羽轻视的刘邦,时也命也?非也!那么为什么一直不被看好的刘邦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一个人的加入,他便是韩信,他一个人能有这么大的能量? 不一定,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为刘邦的成功添加了砝码,为什么他韩信的出现,会出现项羽与刘邦的局面反转呢?

张良原是韩国人,后韩国被灭,张良在寻求复国的良机,后据《仙传抬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在与刘邦接触后,张良发现自己顶多是谋臣这一级别,却不是明君,于是决定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对于张良的才能,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萧何呢,早年任秦沛县县吏,也正是因为他之前的工作性质,使他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评价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但是他俩对排兵布阵绝非擅长领域,韩信的到来正好弥补了这一块的缺失,韩信在兵法的理解与运用上很有一套,例如:十面埋伏,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都在彰显韩信的军事谋略,刘邦评价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基础打下来了?是不是觉得很扯?在项羽平定各诸侯之时,分封了18位诸侯王。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张良原本就是韩国,见韩国又被项羽封了回来,想回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就赠予金百镒,珠二斗给张良,张良把这个用在了刀刃上,转手就悉数转赠给项伯(项羽的叔叔之一),项伯得到好处说服项羽,刘邦凭此又获得了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但是刘邦还是很弱小,于是就采用了韩信的"暗度陈仓"之计,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史记·高祖本纪》: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刘邦的势力地盘在急速增加,这些都是后勤部长萧何,谋略张良,军事韩信三位一体合作的结果。

自从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在与章邯对战中项梁败死后,韩信便归属项羽,在他项羽帐外一名郎中。什么叫郎中呢,就是执戟郎,这一官职是指古代警卫宫门的官员。《史记·淮阴侯列传》:"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在项羽那边不得志的韩信决定还是另求明君,在到刘邦帐下后,韩信也是做初始低阶的官职,后与萧何接触后,觉得韩信是人才不该被埋没,在举荐不成后,萧何更是月下追韩信,刘邦这才重视韩信的价值。不仅仅是韩信的才能,还有一点韩信似乎更有点优势,那就是在项羽叔侄手下待过,和刘邦他们不同,韩信与项羽属于前单位老板与下属的关系,而刘邦项羽只是竞争对手,不可能知道对方内部的运作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刘邦能赢项羽的加分项,对于韩信这样最熟悉的陌生人,项羽期初也许不觉得有什么,但是在他拜为大将军之后,估计项羽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识人眼光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