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中,王翦不是最能打的,但情商却是最高的

2022-10-28 06:39     360kuai

一般来讲,名将的结局大都不怎么好。要么是败局收场,晚节不保;要么是卸磨杀驴,兔死狗烹。当然了,最多的还是因为功高震主,遭受猜忌,难得善终。

没办法,武将握有兵权,免不了和帝王有这样的冲突。只要是领兵的武将,那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成为皇帝的帮手,征伐天下,开疆拓土。一方面又如芒刺在背,时刻有着造反夺权,倒戈相向的危险,需要多加提防。

在这两者之间,如果没有把握好平衡,那么就会遭到弃用,甚至于性命堪忧。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著名的如韩信、岳飞。他们本没有罪,但却因为功高震主,而丢了性命。

战国四大名将,起翦颇牧,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是战国后期绝对的将星。然而,他们大都不得善终,其原因也就在"功高震主"四个字上。

比如最能打的秦国武安君白起,身经百战,未尝一败,打遍天下无敌手。他曾经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二十余万;攻打崤函,夺下六十一座城池,他还南下攻楚,大破郢都,打得楚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更是一举歼灭赵国四十多万大军,奠定了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霸主地位。那时候的白起,绝对是秦昭襄王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剑,是秦国一统天下的绝对保障。

但是,白起的锋芒过于晃眼,其在给秦昭襄王带来实打实的土地和人口的同时,也在为秦昭襄王制造担忧。毕竟秦国是他赢氏一脉的秦国,而不是白起的秦国,他无法接受白起的声望超过自己,更担心自己的权力被白起抢走。

所以,长平之战后,当白起准备一鼓作气拿下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秦昭襄王让他退了兵,并拿掉了他的兵权。最终,白起被赐死杜邮,一代战神,如此落幕,令人唏嘘。

类似的还有赵国的廉颇和李牧,他们一个赵国纵横山东,与秦国争雄的国之柱石;一个是屡败秦军,拯救赵国的最后希望。可是他们无一例外都遭到了赵王的抛弃。

廉颇被赵王解除军职,辗转魏国,楚国,郁郁不得志,晚景凄凉。李牧更是在解除兵权之后,被赵王下狱,惨遭冤杀。

事实上,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得到善终的,也就王翦一人。作为一代名将,王翦也是战功赫赫,是继白起之后,秦国最出色的将领。在秦灭六国之战中,王翦为秦军主将,当居首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因为功绩卓著,王翦被拜为太师,封武成侯,其风头不输当年的武安君白起。

但是,王翦的结局却是极好的,不仅自己得以善终。其家族也荣宠数代,他的儿子王贲,孙子王离,皆是秦军名将。

那么为何王翦能够得以善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他并没有功高震主。王翦这个人情商很高,把君臣之间的关系距离把握得很好。即使他战功卓著,手握重兵,也能够通过一些手段来打消秦王的疑虑。

比如出征楚国时,秦王给了王翦六十万大军。这么多人交到王翦手中,说不担心那肯定是假的。尤其是王翦这个人不是什么急性子,他领兵出征之后,跟楚国大军对峙了许久,迟迟没有动作,更是让人怀疑。

对此,王翦早有准备,在出征前就找秦王要了许多封赏,出关前,又数次求赐美田。王翦通过这种方式,向秦王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以此来消除秦王的猜疑。

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此外,王翦在朝堂上一直都是比较低调,以一个不争的态度去做事情。他很少主动去邀功征战,一般秦王需要他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办完事儿之后,则是有多远躲多远,从不居功自傲,更不贪鲶权力。

王翦身为四朝元老,历任范雎、蔡泽、吕不韦多位相国,没有人不尊重王翦的。当年他攻下燕都之后,迅即上表告老还乡,此时天下大局已经基本确定,统一大业已经过半。后来,再度出山灭楚之后,彻底归隐。在政治上,从来没有让秦始皇有所臆测。一般这种主动功成身退的人,都能得以善终。像越王勾践麾下的范蠡,汉高祖刘邦之下的张良都是如此。

白起他们,之所以功高震主,不得善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不低调。当初白起于长平被召回后,便开始给秦王耍性子。要么称病不出,要么消极作战,这都给秦昭襄王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白起自恃功高,一再耍性子,先后拒绝秦昭襄王攻打邯郸的帅印,又私下埋怨秦王的用人不当。遭到秦昭襄王的迁怒。最后被赐死在杜邮。

正所谓将相失和、君臣失意。而廉颇李牧也是如此,廉颇被夺兵权之时,居然跑去攻打接替他的乐乘,这显然是不给赵王面子,而李牧更是用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拒绝了赵王的命令,战场抗命,想不让人家多想都难。

当然了,一个巴掌拍不响,功高震主不能全怪武将,君主的水平也是很重要的。王翦之所以善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遇到的是秦始皇,一个不怎么杀功臣的男人。廉颇李牧他们可就没这么好运气了,无论是赵悼襄王,还是赵王迁,都不是什么好人。

所以,王翦的好结局,自身情商高是一方面,遇到秦始皇这种明君也是一方面。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