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之初,他不由分说铲除魏忠贤势力,还为此沾沾自喜。魏忠贤是好人坏人是另一回事,关键他能铁腕无情地压制朝廷中的党争扯皮,使朝廷机器高效运转,朝政大事能迅速直接地解决。魏忠贤一死,皇帝就得看文官们的脸色办事了。到崇祯末年,明清议和、迁都南京等生死攸关、刻不容缓的大事,全都在文官们无休止的争论扯皮中流产,屁事也办不成。
上台第二年,18岁的崇祯又犯下人生中的一大错误:斩杀袁崇焕。袁崇焕固然不是完人,毛病很多错误不少,但他的用兵才能和忠诚度是绝对毋庸置疑的。试问当时除了他,还有谁能稳定住行将崩溃的辽东战线,谁能连续击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大枭雄。怀疑袁崇焕的忠诚度,暴露了崇祯眼光的拙劣和用人手腕的严重低能。袁崇焕这样不世出的人才,最起码崇祯可以先把他下狱,留他一条命在,以备异日之需。
杀这2人,尚且不足以对明朝产生致命影响,但他杀掉第三个人,则断送了明朝的最后希望。这个人就是登莱巡抚孙元化。当时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火器装备的换代升级,而明军大规模装备先进火炮、火枪,将使明朝在战场上获得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宁远大捷、宁锦之战已证明,西洋火器是明军扭转战场劣势、抵消八旗骑射优势的不二法门。孙元化正是明朝唯一的火器专家。然而因为孙元化部下的一次叛乱,崇祯就无情地砍掉了他的脑袋。明军的火器装备升级换代也就此夭折,清军继续掌控了战场上的绝对优势,明朝覆灭也就没有悬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