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缺粮迁怒于刘邦,刘邦一个举动便转嫁危机,自己还被百姓歌颂

2021-10-01 11:59     360kuai

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再次踏进关中。不过,由于连年战乱,关中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粮食价格持续暴涨,刘邦面临的社会形势非常严峻。

一年前"约法三章"的承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吃饱饭是民众安分守己的底线,实际上,当时已经出现了残忍的"易子而食"。然而,由于还要与项羽等其他诸侯作战,本就紧缺的粮食被大量征作军用。为防止百姓因粮食外流而聚众闹事,刘邦采取诱骗加强迫的方式,用军队将百姓驱赶到巴蜀一带自谋生路。刘邦先是大肆哭穷,借以表明自己的无奈和无辜,然后将整个事件说成是"令民就食蜀、汉",硬是将"流放发配"式的强制性军管美化成了民心所向的慈善救济。这一包装之后,刘邦不但拥有了足以表明政绩的慈善工程,还树立起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

但是,关中百姓太多了,总不能将他们全部迁往四川,况且用来"护送"百姓的军队数量毕竟有限,前方战事又很吃紧。面对物资匮乏的状况,刘邦不按常理出牌,没有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而是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刻意渲染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道德败坏"的商人就这样成了危机的替罪羊。这招转移视线的效果还挺好,不明真相的百姓对现实的不满被引向了无辜的商人,哄抢物资也成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有效手段。依靠这种贼喊捉贼式的炒作,以牺牲商人的名誉和利益为代价,刘邦不但顺利转嫁矛盾,迅速稳定了关中的社会形势,还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为自己树立了"仁义"的形象。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