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集王侯将相于一身,以为穿上“免死金钟罩”,却落得诛三族下场(5)

2024-06-17 14:42  360kuai

刘邦杀韩信,其实不关忠诚的事。是在于韩信武略盖世功高震主,刘邦担忧无法掌控他。一旦韩信造反,天下谁是韩信的敌手。这才是韩信这种人的悲剧所在,韩信必须以悲剧收场。天下已定,需要的是治国的文臣;至于武将,必须让他们鸟尽弓藏。这点,没商量。

韩信在临刑前泪流满面叹息道:"我后悔没有运用蒯通的计谋,落得被妇人小子诈骗暗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句话,把蒯通出卖了。刘邦立即将蒯通抓起来,说他煽动韩信造反,要把他煮死。

蒯通从容回答:"是的。我的确劝说过韩信要弃王自立。可惜,他不听我的劝告。当秦政权瓦解时,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秦朝失去统治权,好比失去一只鹿,天下人都去追逐。只有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才捕得到。那时我只知韩信,不知道汉王。当时形势混乱,谁都想争王,难道都该煮死吗?"刘邦听了蒯通的话,认为在当时的情势下,蒯通所做的说得过去。于是就放了蒯通,赐其官。但蒯通谢绝而去。

韩信在军事上无疑是"天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占齐国,封为齐王;十面埋伏,逼项自刎。这些都是他的辉煌杰作。但其在政治谋略方面几乎可称不及格。玩手腕他远远不是刘邦吕后的对手,却多次跟刘邦较量,结果无一例外地失败。

韩信自以为其功劳甚大,因而态度傲慢,看不起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诸将名臣,别人自然也看不起他,树敌太多。"败也萧何"是最好的明证。他又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不懂得何时该进,何时该退;又不知黄老之学,若进若退左右摇晃。不知道当自己"勇略震主,功盖天下"的时候,要么离而远之;要么夹着尾巴做人;要么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政治上的幼稚无知和麻木不仁注定韩信最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