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空间站外壳的真实厚度,足够击破大多数人的想象

2021-10-09 07:20     互联网

最近这些年,载人空间站上出现有人偷偷打孔造成漏气,或者因为不断的对接撞击造成金属疲劳而让空间站的外壳出现裂纹导致严重漏气的现象经常被报道。于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载人空间站的外壳都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为何如此脆弱,动不动就漏气?其实载人空间站和水下的潜艇一样,都是把人放到一个完全封闭的壳子中,然后飞上天和潜下水;而不论到外太空还是到几百米的水下,人类如果没有防护都是无法正常生存的。不过太空的环境和水下完全相反。水下的潜艇要抗压,而太空中的载人空间主要是防止失压。潜艇和潜水器在水下每下降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的压力,到水下500米就已经相当于51个大气压,因为 计算时需要带上一个天然大气压。而到水下7000米时已经相当于701个大气压。

到11000米的深渊则达到1100多个大气压,相当于一个无名指指甲盖的面积就要承受1吨多的压力。因此不论潜艇还在载人的潜航器都必须有耐压壳。耐压壳用高强度钢材和钛合金制造,普遍厚度已经在10厘米以上。潜航器上对外观察的“舷窗”,则是用高强度石英玻璃制造。而且呈现外口大内口小的倒漏洞状,这样才能承受巨大的水压。而且因为耐压壳都很厚,金属材料用的多,因此潜艇和潜航器都是比较重的。而在太空飞行的载人系统则基本不承受外界的压力。内部只有一个大气压,主要防止往外漏气,保证密封就可以了。而且用火箭往太空发射物体的成本极高。即使长5这种850吨级火箭飞行一次,也只能往太空运输25吨到29吨左右的实际有效载荷。因此载人飞船或者载人空间站的外壳完全没必要做的和潜艇的耐压壳那么变态的厚。

只需要保持空间站和或者飞船的正常刚度和不漏气即可。当然,像载人返回舱要承受返回时的高温高压和猛烈气流的冲击,因此有多层防热措施,其外防热壳与内壳加起来也有十几厘米的厚度,不过这是一种特例。大部分空间站上的舱室发射上去就没准备再完整的返回地球。除非有必要用航天飞机捎带回来。

频道热点
更多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