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应对魏延和杨仪之间矛盾激化造成蜀汉将领短缺雪上加霜担责(2)

2024-04-13 15:22     360kuai

杨仪,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刘备死后,诸葛亮继承刘备兴复汉室的遗志,多次领兵北伐,杨仪被任命为长史,加封绥军将军,随军出征。 “杨仪数出军,仪常规划分部,筹度梁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杨仪因熟悉军队出征礼仪,且因多次置办粮草有功,在后备供应和政治宣传方面发挥了无与伦比的才能,为南征北战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保障。而受到诸葛亮的器重。属于混得比较得志的人。

魏延和杨仪两人都很有才干,一个勇猛过人,一个谋略出众。但两人关系很僵,谁也不服谁。魏延在当时蜀汉国中无论是资历功绩还是官职爵位,都是排位在前的将领。可能也就是在诸葛亮面前他会收敛一点,在其他人任何人面前都是趾高气扬,因为他能力强、功劳大,把谁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其他的人也因为这个原因对魏延也是客客气气,让他三分,魏延要跋扈一下,人家就让一让。只有一个人不肯让,就是杨仪。杨仪是一个书生,可能还有点书生意气,认为魏延为人态度傲慢,举止狂悖,乃一介武夫也。所以也是针锋相对,毫不退让。魏延也觉得杨仪口蜜腹剑,只会逢迎拍马,乃真小人也,居然敢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恨得非常厉害。于是两个人经常发生口角之争,魏延被杨仪激怒,一怒就拔刀威胁,弄得杨仪哭哭啼啼,《三国志》的说法叫做“泣涕横集””, 看似魏延在欺负人。杨仪曾经哭哭啼啼跑到诸葛亮跟前告状说魏延要杀自己。这两个人之间这种水火不容的关系,搞得诸葛亮也很头疼,“长恨二人之不平”。诸葛亮在世时两人还给诸葛亮些面子,不至于特别过分。但诸葛亮一死,魏延要继续进兵,杨仪要退军发丧。于是两人直接闹翻,最后魏延失败,被夷三族,而杨仪后来被废为民,不久自杀。所以诸葛亮一死,两人都没什么作为了。

笔者在此要声明一点,虽说诸葛亮对魏延有看法,有成见,一直限制使用魏延,但绝没有要除掉魏延的想法。对心胸狭窄的杨仪,虽有赏识之意,但也清醒地看到他的这个致命缺陷,只是推荐他做军师,不让其实际掌握军政大权。面对下属之间的不和或对立,诸葛亮只是“长恨二人之不平”,但他至死没有对两进行谈话,导致本身人才匮乏的蜀汉国又少了两个有大用的人才。其实两人不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魏延平时比较横,别人见了都会让路,杨仪就不让,就为了这点小事两人就不和杠上了。两人都很敬佩一个人,谁呢?诸葛亮,如果当时诸葛亮把叫两人叫到一起来,好好谈一下,指出魏延和杨仪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对他们二人的关系加以劝慰和调解,以蜀汉国发展的战略大计和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北伐中原为重,甚至以丞相和主帅之威令二人和解,持之以恒的坚持做下去,可以相信两人一定可以和解。但是,诸葛亮毕竟没有做这个调解转化工作,以致后患无穷,直到蜀汉国被魏国所灭。所以说,诸葛亮应对魏延和杨仪之间矛盾激化造成蜀汉将领短缺雪上加霜承担领导责任。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