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出现以来,青岛迅速反应,短短5天内完成了全市1000多万人的核酸样本检测,共通报12名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其余受检者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基本排除了本次疫情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
在国内防控策略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再次发生大规模新冠疫情的可能性很小。但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输入性关联病例可能发生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
根据广东省卫健委官网消息,10月16日0~24时,全省新增境外输入关联无症状感染者1例,是通过对隔离酒店工作人员例行检查发现。
截至10月19日上午,各省也在不断报告输入性病例: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客户端)
国外如此严峻的疫情形势,确实也是国内安稳的一大威胁因素,输入性感染是在全球新冠疫情结束之前,国内防疫面临的重要问题。
10月18日下午,张文宏主任在2020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也有针对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最早大家希望在夏季时新冠病毒能离我们而去,现在看起来,我们得学会如何与病毒共存,人类要增强对疫情控制的智慧,最终真正控制住疫情,让生活回归正常。”
需要提高警惕的,不仅是输入性病例,还有进口商品。
10月17日,据中国疾控中心(下称中疾控)官网,在对青岛此次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
这让一直被热议的冷链食品安全问题再次被关注,这会产生多大威胁呢?
据海关总署消息,我国已暂停了发生聚集性感染疫情的德国通内斯、美国泰森、巴西Agra、英国Tulip等23家境外肉类企业产品进口,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
现有研究和防控实践显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未发现通过摄入食物导致感染的情况。
迄今为止,也尚未发现消费者因接触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感染的病例,消费者感染风险极低。大家也可以在购买和处理时加强防护,进一步避免感染风险:
在购买冷冻食品时要戴好一次性手套,尽量避免用手直接触碰;
到家后,可以对外包装解冻后用酒精消毒;
避免用水直接冲洗,用盆清洗,事后再对盆消毒;
避免购买来路不明的冷链食品,以免买到走私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