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出殡,各路文豪齐聚送行,为何郭沫若却不来?(2)

2021-08-16 07:11     白话历史君

这些人同样个个来头不小,比如名单上第一位的胡风,乃是当时左翼作家联盟的领袖。巴金先生则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聂绀弩是文学杂志《海燕》的主要创办人之一,陈白尘则是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中国的果戈理”……

总而言之,鲁迅先生的葬礼在当时的上海是盛况空前的,上海民众和当时中国的社会各界名流,纷纷到场为其送行。然而,在当时同样是圈内名人的郭沫若先生,却未曾到场。

许多人猜测,这是因为郭沫若和鲁迅向来不和,关系极差。

历史上的郭沫若和鲁迅确实有过一段时间非常不对付,双方互相看不惯,甚至于各自在报刊发文互怼,在当时的文学界也算是一段趣事。

郭沫若和鲁迅这两人其实有着比较类似的经历,同样都是弃医从文,都去日本留过学,但相同的经历并没有增进他们的关系。正所谓“文人相轻”,作为当时的两大文豪,郭沫若和鲁迅因为文学主张不同,长期是处在一个不对付的局面上。

郭沫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后起之秀,想法文风激进,他对于鲁迅这些所谓的前辈们代表文学风格,并不是太感冒。他和郁达夫等人创办的文学社团“创造社”,发起文学革命,向鲁迅等前辈发起挑战。

鲁迅何许人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人物,哪能惯着你这些后辈。于是也发文反驳,而郭沫若也见招拆招。

尤其是郭沫若曾化名杜荃发表了一篇题为《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的文章,称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等等,给鲁迅先生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二人的关系自然也就不怎么好。

道不同不相谋、两位文学大师生前观点不同、并发展成互相攻击、郭沫若不去参加鲁迅先生葬礼是很正常的。

当然了,鲁迅先生和郭沫若的矛盾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他们更多的只是性格不合,文风差异,文人相轻,他们总的立场还是一样的,他们均是才情盖世的文人,也都是坚贞的爱国者,不管私德怎样,这一点“认证”俩人都是没问题的,谈不上互为仇敌。

对此,鲁迅先生也发文解释过:

例如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然而小报却偏喜欢记些鲁比茅如何,郭对鲁又怎样,好像我们只在争座位,斗法宝。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