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爱喝酒,三国时期的酒门道太多,喝不好一命呜呼

2021-03-17 12:59     指点江山

人类酿酒的历史约始于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类有了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食物,且又能短期地贮存食物,从而有条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酿酒过程。人类最早的酿酒活动,只是机械地简单重复大自然的自酿过程。真正称得上人工酿酒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之后开始的。这时,人们有了比较充裕的粮食,尔后又有了制作精细的陶制器皿,这才使得酿酒生产成为可能。

我国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不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都不乏热衷于美酒的酒中君子。许多文豪都偏爱酒,如:魏晋时期的曹植、陶渊明,唐、宋两朝的李白、苏东坡等。

今天,我们便来聊聊三国时代的酒文化。

首先、三国时期的酒客,酒量怎么样?

《典论酒诲》中提到,东汉末期的酒杯“爵”总共有三种大小,根据容量可依次分为伯、仲、季三个规格,分别能盛七升、六升、五升水酒。时至今日,人们仍会以“雅量”称呼那些酒量不错的人,顾名思义就是此人至少能喝下一季雅的酒,是为五升。

当然,三国时代的度量衡与现在不同,当时一升仅相当于现在的二百毫升。换言之,一季雅也就是现在的一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斤的量”。再加上三国时代的酒水纯度不高,蒸馏工艺在唐代以后才引入中国。所以,当时的人喝的都是低度酒,与现在的白酒不可相提并论。

这样来看,三国时代的酒客酒量并不大。不过,虽说三国时期的人酒量很小,但时人热衷于劝酒。刘表就喜欢“设大针於杖端,客有醉酒寝地者,辄以劖刺之,验其醉醒,是酷於赵敬侯以筒酒灌人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酒桌上摆一枚大针,一旦有酒客因不胜酒力席地而睡,就用枕去扎他的身体。真醉的人往往会感受不到疼痛,装醉的人会被刺醒。真醉倒还好说,如果是装醉,恐怕会被刘表拉起来继续灌大肚。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