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免俗 说说房地产
说到这里,鉴于方案中专门提了“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等信息,我就继续不能免俗地聊一下深圳的房地产。
从19年取消豪宅税开始,到今年的隔街学区房飞涨8万一平,深圳已经彻彻底底成了全国楼市的负面教材,与全国模范生长沙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7月15日深圳出了个史上最严楼市调控后,它那疯涨的房价似乎终于消停了一会儿,此后就是去长沙取经等等,一系列操作之后,深圳得出了一个结论:不仅发展模式,我的房地产,也得学新加坡!
新加坡有啥特别的吗?
据总结,新加坡从1964年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这个是专门针对中低收入者购买的组屋,除此之外还有普通的商品房。
在2016年的时候,新加坡就已经有82%的公民居住在组屋里,也就是说,新加坡的政策性住房与商品房比例约为8:2。与此同时,新加坡不断加强楼市政策,不是提高印花税就是收紧房贷,无所不用其极。
说到这里,两者的相似性就跃然纸上了:地很小,人很多。
但是仔细看一下,其实差别很大,其中最致命的一点就是,新加坡这个组屋,仅分配给本国居民的。
而新加坡的入籍门槛非常高(有一同学家里出了2000万想投资移民结果还失败了),所以实际上,对于新加坡来说,这个事情,坑不算大。
但这套放在深圳身上可就行不通了,上边我就说了,深圳的“入籍”相比其他超大城市那就是“意思意思”,基本上来者不拒,这次方案更是可能把这个门槛再度优化,这样恐怕会造成比以往更大的劳动力流入(往年净增常住人口是几十万每年......)。
这对于深圳来说,要在廉价住房的分配和定价上做出优质的方案,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新加坡的房地产,短时间里怕是学不来了。
个人认为深圳这个房价还是以稳为主,其他不要多想,依靠大都市圈的建立让自己减减负,让周边地区承接点溢出效应之后再说吧。
总的来说,40年来,深圳作为一个投资项目,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有人可能觉得它的崛起和吸周边地区的血有很大关系,比如2000年时珠海南方通信的人才都被深圳的华为等公司挖走了。话是没错,但是能挖走,也说明企业和城市必然有诱人之处,华为和深圳,也的确有这样的资本。
虽然楼市上的疯狂让深圳脸上有点挂不住,但是这座城市的整体实力和被重视程度,无需置疑。
深圳,必将成为大湾区动力最强的那颗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