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不废除“藩镇”呢?

2022-10-10 13:40     360kuai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为了平定各地叛乱的节度使,或者说是藩镇势力,唐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仅人口大量减少,国力也因此锐减。对于安史之乱的爆发,藩镇制度是重要的原因。不过,对于安史之乱的唐朝皇帝,比如唐肃宗、唐代宗、唐宪宗等皇帝,都没有彻底废除节度使。那么,问题来了,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不废除“藩镇”呢?

首先,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追溯唐朝藩镇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历史背景。在唐朝建立后,比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等皇帝在位时,主要采用的是之前朝代都经常实行的府兵制度。这些府兵拥有自己的耕地,在战争时走向前线,而且平时则不用缴纳赋税。在唐朝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中,特别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位时,西边的吐蕃,东边的高句丽、百济,北边的后突厥,乃至后起的东北的契丹,都对唐朝的边防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彼时,府兵在面对这些强敌时逐渐有些吃力了。

在此基础上,因为战争的频繁和防御压力的增大,唐朝需要更多长期驻扎在边境的士兵。在唐玄宗李隆基这位皇帝在位时,唐朝不仅采用了募兵制(在各个边防地区常备一定数量的军队),而且同时设立了10个节度使。这些节度使不仅掌控了一个地区的兵权,还掌握了地方的财税和人事任免上的权力,可谓一方诸侯了。长此以往,唐朝的藩镇制度就此形成。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只要唐朝在边境地区存在吐蕃、突厥、高句丽等众多强敌,藩镇制度就是不能轻易废除和撤销的。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