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的集权思想让曹魏势力逐渐走向薄弱!

2021-07-21 15:15     360kuai

汉末魏初之间,政局混乱且需寻求制度创新。而魏明帝继位前外部强敌环绕,内部也政局复杂。除了辅政大臣外,仍有众多武文帝时期重臣活跃在明帝一朝。自东汉时兴起的世家大族也成为地方分裂势力的中心力量,并通过九品官人法这一选官制度在朝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此种稳定中蕴藏危机的客观环境,使明帝政治思想呈现集权特点。三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客观上迫使曹操、文帝曹丕全都大权独揽,即便稍后的明帝曹叡,也是"政由己出"。曹魏朝政的集权特点是客观环境的需求,而明帝的集权思想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事例中。

(一)收揽权柄自秦汉以来,凡是王朝建国后必然实行诸多中央集权的措施,以维护政权的稳定与统一。曹魏处于三国战乱时期,君主集大权于一身不仅是趋势更是客观形势的要求。皇帝集权使得政权行政效率较高且形势稳定,能够在分裂时期应对复杂环境得以生存。但弊端也较为明显,一旦皇帝能力不足或者耽于享乐,大权旁落至亲信(外戚、宦官)手中,便会极大威胁政权稳定甚至导致王朝倾覆。此两点在魏明帝朝皆有体现。

明帝即位时面临四位权臣辅政的局面,因此迫切需要收揽权柄。四位辅政大臣中除陈群外,曹真、曹休与司马懿均握有兵权,对其威胁最大。恰在此时,孙权趁明帝新立,于黄初七年八月出兵进攻江夏郡,明帝展露对战局的准确判断在朝中建立威信。随后利用魏吴蜀三国之间以及魏国内部的战事,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频繁调往边境,使其远离中央政治圈。

除太和四年征讨蜀国距明帝登基时间较远外,战事均集中于明帝即位之初。藉由这些战事明帝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令其停留都城的时间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三人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而曹休与曹真也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于太和二年和太和五年相继去世。四位辅政大臣仅剩陈群一人未出都城,但并未掌握军权,因而对明帝的权力影响有限。通过以上策略,明帝巧妙地将四位辅政大臣中实力最强的三人调离中央,成功收揽权柄掌握大权。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