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军事上成功,政治上受统治者青睐,在诸如天文、历法、法律、饮食、宗教等领域崔浩同样是很有建树。他的才干和能力可以说是举世无双,许多人是又嫉妒又羡慕。他的才华和他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都是十分尊贵的,更何况崔浩的家族在其中还是相当有分量的那种。
崔浩出身北方高门士族,赫赫有名的清河崔氏。他的七世祖崔林,在三国曹魏官拜司空,封安阳乡侯。曾祖崔悦,乃后赵石虎的司徒右长史。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至于他的父亲崔宏,幼时便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年累官至吏部尚书、大人,赐爵白马公。
看完男人们,再看看和他有关的女人们。他的母亲是西晋末、后赵文学家卢谌的孙女,范阳高门卢玄是他的表兄弟;崔浩本人的妻子和他的弟弟崔恬的妻子都是太原高门郭逸的女儿。
这些人每一个都不简单,不管是本身的才华还是背后所代表的的家族势力都是不容小觑的。崔浩的先天条件就已经领先普通人一大截了,更不要说他还十分聪明好学。他的父亲崔宏这冀州神童都要比他逊色一筹。崔浩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一不学,无一不通,他的学时和见解的深刻程度,当时的人根本没有赶得上他的。还未成年,他就做了直郎。
年少得志,此后深受几代帝王倚重,崔浩风光不已,但危险的因素早已埋下,只是暂时还没有爆发而已。在神麚三年(431)九月时,崔浩便提出了“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意思就是要大肆划定贵族的等级,他的表弟卢玄知道此事后立刻劝阻他,告诉他这样做还不是时候,贸然实行会触怒许多世家大族,但崔浩并没有听进去,结果真的得罪了不少的鲜卑贵族。
这样的事他干了不止一件两件,最终这些事情对他的威胁像滚雪球越滚越大,终有一天,这个偌大的雪球终于是砸了下来。在太延五年(439)十二月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和中书侍郎高允等人共同续修国史。拓跋焘特别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务必要切实。崔浩欣然接受,按照拓跋焘的要求四处收集魏国的史料,花了大量的精力写下了一本魏国的国史。
本来拓跋焘想编国史是要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在名为《国记》的史书修订完毕后,参与者有不少都建议将其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崔浩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太子拓跋晃也认为可以。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花大代价建了一个碑林,整个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完成。崔浩依拓跋焘的原话真的是秉笔直书,详尽叙述了拓跋氏的历史,甚至毫无避讳写了一些拓跋氏并不光彩的早期历史。
这些石头就立在道路两旁,行人们看了后都纷纷议论不止。这下整个鲜卑贵族都怒了,纷纷状告崔浩有意暴扬国恶。拓跋焘立刻调查,最后毫无疑问,崔浩被处以极刑。太平真君十一年(450)七月五日,崔浩被押送至城南行刑。史书记载:“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这位儒雅英俊的大人物最终却在肮脏和唾骂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