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担任妇女排排长的刘文治也离开了家乡,跟随红四方面军第4军西行。随她一起的,还有一个年仅13岁的隔房弟弟。“妈妈的这个弟弟叫刘文学,我们喊小舅舅,后来转业到成都铁路局。小舅舅跟着妈妈走完了长征。就算路上已经走得非常累了,妈妈还是会去生火、扯野草,做饭给小舅舅吃,一路上都在照顾他。小舅舅后来说,如果没有妈妈,他走不完长征。”谢家喜说。
一路上,刘文治除了要照顾弟弟,还要想办法带领战友克服种种艰苦环境。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开始北上。刘文治带领的妇女排开始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雪山上气候变幻莫测,战士们冻得直打哆嗦。在离山顶不足3里时,刘文治的老乡、比她小7岁的红军女战士张文(原名张熙泽)怎么也走不动了。排长刘文治急忙把她背的东西抢过去,全部压在自己的肩上,接着又叫来管理科长,两人用胳膊架着张文继续往上爬,终于爬上了山顶。
对刘文治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来说,长征中最艰难的历程要数过草地。1935年8月至1936年8月,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一年时间内,红四方面军三次通过草地。
草地自然环境恶劣,缺乏食物,很多红军在过草地途中牺牲。但刘文治凭借一大块盐,成功让排中大部分女战士幸存。
在进草地前,刘文治路过一座盐山,她挖了一大坨盐背在身上。草地上食物奇缺,战士们饿了就扯点野草,放进随身背的脸盆里煮来吃。刘文治深知盐分的重要性,担负起了分盐的重任。“妈妈不敢把盐块分给每个人携带,怕大家控制不住分量很快就把盐吃完。每次吃饭时,哪怕没有野草野菜吃,她都会用小刀往每个人碗里刮点盐,这样大家吃了才有力气走路。”谢家喜说。
这块不起眼的盐块,保住了女战士们的命。刘文治所率领的女兵排,直到长征结束只有两人牺牲。
与战友“不打不相识”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刘文治随军在甘肃驻扎,继续为军队做军衣、绑腿、炸药包等军需用品。在甘肃工作期间,她找到了人生伴侣——和她一起走过长征的战友谢远长,两人于1937年在甘肃结婚。
提到父母相识的过程,谢家喜说,还有那么点“不打不相识”的味道。“爸爸当时是被服厂的领导,有警卫员,妈妈是排长。他们同时看中了一个草房子。爸爸的警卫员就和妈妈她们妇女排互不相让。找到领导评理,最后房子还是让给妇女排住了。”
“至于爸爸妈妈是怎么在一起然后结婚的,他们没怎么讲过。”1952年,刘文治和谢远长转业到了重庆西南纺织局611厂(后来叫重棉四厂)工作,直至离休。1989年,谢远长病逝。
1945年,刘文治随部队到达延安,在此停留了三年。不同寻常的三年,让刘文治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2012年,刘文治满百岁时,许下一个心愿:“想去延安看看。”原来,丈夫谢远长还在世时,两人就一直想着重回延安,但一直没能实现。
得知老人的心愿后,子孙们便开始筹划,刘文治的长孙谢添提议:“大家都请个假,陪婆婆一起去延安,了婆婆一个愿。”在孙辈们的筹划下,全家老小20多个人自驾陪刘文治去了延安。
得知要回延安之后,老人非常激动,几天几夜没睡好觉,去延安的路上也兴奋得不行。“我们本来还准备了一辆保姆车,方便老人家累了可以躺下休息。结果她一路上根本就没有躺,也不晕车,还说要坐在后座看风景。”谢家喜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