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子考卷犯忌,仅仅丢了状元郎头衔,这个皇帝真厚道

2021-02-10 18:56     360kuai

士子考卷犯忌,仅仅丢了状元郎头衔,这个皇帝真厚道科举制隋朝建立,唐朝完善,自此以后到清朝晚期,长期以来一直是朝廷取士选官的最主要的途径。

科举考试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高等级的考试叫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出考题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能够让一个默默无闻的读书人一夜之间名闻天下的,就是这一场殿试。

殿试因为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所以又成为“御试”、“廷对”、“廷试”。根据考生成绩优劣,殿试成绩分为一、二、三甲三个等次,其中最优秀的是一甲,一甲最优秀的前三名就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在科举时代,一个文人能够“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或者“探花及第”,那是一件非常荣耀的时期,一时间定会光宗耀祖、名满天下。

古代的科举考试从今天的分类方法来考究,除过唐代曾经在短时期内开设过明算等理科科目,但更多的时候其实就是文科考试。考试中,除过极少数常识类的“客观题”有标准答案外,对于排名定等最具影响力的是作文。按照标准的术语,这篇作文应该叫做“策论”或“策文”,也有叫“时文”的。

众所周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能够进入殿试的士子,基本都是经过至少十年的系统而规范的教育,学识才华都很高而且彼此接近。到了这种程度之后,特别是作者水平相当、观点相似的情况下,对于几篇旗鼓相当的文章是很难分出一二三等的。因此,对于文章水平的衡量和打分,就变成一件非常“任性”的事,决定文章排名的,一方面是阅卷官或者考官的水平、喜好,也有很多与考卷、文章本身毫无关系的因素,也会卷入进来影响结果。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