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在都市之中的韩信墓,看不到任何英雄痕迹的荒草冢!(3)

2024-03-25 17:02     360kuai

韩信之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打破了汉政权与异姓王共天下的和谐局面,成了汉政权清理异姓王和同盟者的标志性事件。

吕后和萧何商量,让萧何去请韩信,谎称边地大捷,陈豨已死,刘邦已经回来了,让大家进宫庆贺,韩信不知真假。他刚一入朝,就被埋藏在两旁的武士绑了起来,吕后立即下令斩首,韩信被斩于长乐宫的悬钟室。

公元前196年,韩信临死前,留下了一句话:“我当初不听蒯通谋划,致使今天命丧女子计谋,难道不是天意吗!”

刘邦打败陈豨回来后,听说韩信被杀,又高兴又可惜,百感交集。

喜,表明刘邦极可能事先不知情,但除掉韩信他还是蛮高兴的。如果除掉韩信是刘邦的既定方针,那么吕后这个执行者,不过是按刘邦授意行事,一切皆在刘邦的意料之中,就无所谓喜了。

怜,更是意味深长,它或许表明韩信不是真有反叛罪行,即使刘邦乐意见到韩信之死,但用这个罪名处死韩信这样的大功臣,还是颇让人痛心的。

刘邦的矛盾在于,如果随便找个名义处死韩信,怎么看都太过了,会影响国家的政局,刘邦或许也是实在下不了这个手;韩信的存在,让他心烦意乱;而韩信真正被这样不明不白地处死,又让他颇为不安,因为他比谁都清楚,韩信根本没有反叛的可能,会不会内心产生自责?

刘邦提审蒯通,也有意想坐实韩信的反叛罪名,这本身就表明韩信造反的证据不实。韩信在临刑前的喟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也明确把这个杀身之祸归咎于吕后。

只是这句话的真伪,谁又能说得清呢?

最后,蒯通不仅被刘邦放了,还成为了后来以无为而治闻名历史的丞相曹参的座上宾,这又能说明什么?

后人看历史,总是难免采用倒推的方法,用后来的事去推想政治家们以前的决策考虑。在韩信问题上,难道刘邦早就起了杀心,一直熬了六年之久,才最终动手将韩信杀害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