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部分地区在中、晚侏罗世期间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干旱化过程(图2)。根据沉积记录,中亚和东亚地区在早-中侏罗世普遍出现了含煤、含铝的粘土岩系以及含菱铁矿的岩石,这表明这些地区当时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而到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这些地区则出现了河流-湖泊相含石膏的碎屑红层以及干湖-河流-风成环境的沉积组合,共同指示酷热干燥的气候环境(图2)。也就是说,从侏罗纪早期到晚期,中-东亚地区的古地理与古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反转。在东亚古环境演化史上,这次干旱化可以说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奠定了晚中生代以来该地区的古气候格局。从此之后,东亚地区长期延续着行星风系下以干旱为主旋律的气候特征,直到晚新生代东亚季风形成。
那么,东亚侏罗纪突然剧烈变干具体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影响范围有多大?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于是就成为了一个谜。有的古气候学家,比如我国学者陈丕基(1997)、美国学者Arthur Boucot(2009)猜测在当时的东亚大陆的边缘,分布着一条长长的、类似于现今安第斯山的山链,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一直延伸到菲律宾,这一假想的高山阻隔了太平洋吹往亚洲内陆的水汽(也就是所谓的“雨影效应”),导致了东亚地区的突然变干;而另一些学者则倾向于认为是盘古超级大陆在晚侏罗世的裂解,导致原先发育在超大陆上的巨型季风系统(Mega-monsoon)逐渐消亡,从而引起巨量季风降水的终止,最终导致了东亚侏罗纪环境剧变(parrish, 1993)。然而,到目前为止,以上两种观点都缺乏足够的地质证据。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易治宇副研究员(现为中山大学副教授)、柳永清研究员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Joseph Meert教授合作,对东亚地区的沉积记录进行了总结,同时还对华北侏罗纪期间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和同位素定年研究。
古地磁方法是一种利用地球古磁场的岩石记录来定量恢复板块古地理位置的方法,而火山岩一方面可以方便地测定年龄,一方面又是地球磁场的忠实记录员,因此是解答这一疑惑的最佳咨询对象。河北北部、辽宁地区南大岭组(约1.68亿年-1.80亿年前)及髫髻山组(约1.53亿年-1.61亿年前)火山岩的古地磁结果表明,华北地块在约1.74亿年至1.57亿年期间发生了约2800公里向南的漂移(如果将北京作为参考点的话,相当于当时的纬度由大约北纬 62° 漂移至北纬36°),东亚地区(包括华北、华南、塔里木、蒙古、羌塘、柴达木这些小块体)相应地由大约北纬40°-65° 漂移至北纬10°-35°(图3)。
地球的古环境演化信息同样被记录在远古的岩石之中。与古地磁记录不同的是,古环境信息的忠实记录员是沉积岩。侏罗纪期间东亚地区一个个海盆和陆盆中的沉积岩就像一页页的书本,将东亚的远古时代的环境变化记录在案。通过分析和对比这些沉积记录,研究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前面所讲的东亚侏罗纪干旱化事件发生的时代为约1.65亿年-1.55亿年前,影响范围超过一千万平方公里,波及到中亚和伊朗等地区。作者将这一事件称之为“侏罗纪东亚大干旱化事件”(“Great Jurassic East Asian Aridification”,图2)。由于东亚地区快速向南漂移的时间(约1.74亿年到1.57亿年前)与东亚突然干旱化的发生时间(约1.65亿年到1.55亿年前)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东亚地区这种由湿变干的环境变化也与东亚地区由温带湿润带向热带/副热带干旱带迁移的过程完全匹配,研究人员认为是板块水平运动驱动了东亚地区侏罗纪古环境的变迁(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