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吊前为什么说“文臣人人可杀”?看钱谦益这个叛臣就知道了(3)

2021-02-11 09:56     山川文社

当然,活下去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偷偷溜出南京,换一种身份,隐居在民间,这种结局也不算坏。但可惜的是,他依旧高调,不但自己归降,还劝朋友们也这样做。除此,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还当着众人的面,剃了头。

可见,这也算是活出了一定的高度。官场对他真的这么重要吗,难道他心里没有数吗,清朝会重用他们这些降官吗?后来,他竭尽所能的巴结自己的新主人,可惜对方压根没当回事。虽然,可以给你个官做,但只能是个小官,且长官还是满人。

民间看不起他,清朝的乾隆皇帝更是鄙视他,并写了一首诗: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哪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

可见,这首诗对钱谦益是极度的讽刺,说他没有气节,只要看见好处,立马就会改变自己的立场。

更让人生气的是,他还将想自己不能跳湖的原因,推到了柳如是的身上,说是她阻止了自己。难道往别人身上泼脏水,才可以成就自己吗,退一万步说,如果真的跳不成湖,如果真的有气节,他会主动投降吗?

甚至于,史学家想替这位钱谦益说说好话,都觉得理由不够充分。想来,他那个借口,实在是太让人寒心了。作为一个有名的大学子,估计也没有想到,临时瞎诌的一个借口,竟盖过了他的所有文章。

其实,文章写得再好,写文章的人品很差,那文章也就失去了吸引他人欣赏的魅力。纵观钱谦益一生,他不过是明朝文人的一个缩影。试想一下,在明朝存亡之际,有多少文人在真正的战斗,又有多少文人选择了投降,估计真是屈指可数。

所以,在这样一群整天满口仁义道德的人中,他们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国家的利益,有的只是虚情假意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崇祯帝上吊前,说了一句“文臣人人可杀”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