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学校是怎么运作管理学生的?

2023-04-11 12:39     搜狐

原标题:古代的学校是怎么运作管理学生的?

古代官学在教官编制、学校设施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规制。教师是具有品级的官员,例如汉代太学的博士与中等县的县令级别相当,此后历代略有改动,清代国子监博士是从七品,仍是知县级别,其他如助教、学正、学录等辅助教师在八九品之间。东汉太学有时设有博士祭酒作为统领,但不是正式官职。唐代以后,祭酒成为国子监长官的称谓,副长官称为司业。明清时国子监祭酒为正四品,司业为从六品。

地方官学自宋代以后才有专职教官,只有最低的官品甚至不入流。清代有所提升,府学教授为正七品,州学学正、县学教谕为正八品,各学副教官称为训导,为从八品。官学招生虽有名额限制,但学生只要没有走上仕途,就可以一直保持学生身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毕业,所以学生必然愈来愈多。不过学生只要达到了规定在校学习的天数,以后就不必回校了。官学兼有官府和学府的性质,所以其设施并非全为教学服务,校舍建设有其特殊要求。官学的管理要比教学还重要,所以学规繁苛细密,以禁令惩治为主。

古代官学作为宣扬德政、推行教化的中心,学校建设是相当讲究而富有教化特色。早期的太学选址在京城近郊,虽然清静,但影响力受局限。后来的学校一般建在城内偏隅之处,例如明清时北京国子监在城东北隅,南京的府学(夫子庙)在城南秦淮河畔。学校设施有大体一致的模式。孔庙与官学并立,象征学校的性质是尊孔和崇尚儒学。大门两侧立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标志,只允许步行通过,以示恭敬。校内有象征教化推广的泮池,存放图书的尊经楼(阁),祈求文运的魁星楼(阁),端正治学心态的敬一亭。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