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引发“血案”,为鸿门宴创造机会……统领中国3500多年的这个习惯,就要卷土重来?(3)

2021-08-20 13:34     瞭望智库

壁画中的古代分餐制

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进食方式,非常符合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区分尊卑贵贱的需要,即儒家提倡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不同身份的人,面前摆放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并不一样,所用的食器也不一样。比如:

君臣共食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长幼共食时,"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

宾主共食时,"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

【注:簋、豆,与鼎一样都是食器。】

实行分餐制,还与当时的家具密切相关。

椅子这种坐具出现得比较晚,在其出现并流行之前人们通常席地而坐,"席"是最常见的坐具。近代学者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务考》中认为:"古器用不备,皆坐于地上,而籍以席。"

【注:据《汉语大字典》,席,坐卧铺垫用具。由竹篾、苇篾或草编织成的平片状物。】

现在说的"宴席"是由"筵""席"发展而来的。"筵"是类似于"席"的东西,不同的是,"筵"比席大,一般铺在"席"下。

【注:据东汉郑玄的解释,筵亦席也。铺陈曰筵,籍之曰席。筵铺于上,席铺于下,所以为位也,按筵大于席,尽铺地上,使无隙地以为洁。】

这些器具是当时人们用餐的"标准配置"。没有椅子,只能席地而坐;没有桌子,只能用低矮的小食案。在这样的情景下用餐,想多人围拢一起聚餐,并不方便。

当时人们的服饰也决定了要实行分餐制。

魏晋以前,普通人常穿的衣服是绔或袴,是一种没有裆的裤子。上衣则通常是长袍广袖,这类服饰更适合席地而坐。

3被分餐制改变的历史

史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分餐制的故事。

《史记·孟尝君列传》讲述了一个分餐制引发的"血案"。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