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幅画采用了“一点透视法”,所有视线点都汇集在新婚夫妇身后的镜子上。
这幅画最叹为观止的细节就是墙上的凸面镜。
镜子里的两个人站在了我们看这幅画的绝佳位置,宾客们在见证着这场神圣的婚礼。
然而,仔细一看,镜中的门口处却站着扬·凡·艾克本人。
扬·凡·艾克毫无疑问是个“自恋”的画家。
在《卡农的圣母》中,他首创了把画家自己悄悄加进画中的手法。
在《阿诺芬尼夫妇》中,他重现了这一手法。
这样还不够,他可能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他画的,还继续用华丽的哥特体在墙上署了名。
“1434年扬·凡·艾克于此。”
抛开这些细微的巧妙,《阿诺芬尼夫妇》依然令人感到诡异。
或许是因为在形式上带有一点中世纪哥特式的僵硬、呆滞、略带畸形的特点,并且尚未摆脱浓厚而静谧的宗教神秘主义,让很多人在看它时都会不知觉的陷入恐怖的氛围里。
可实际上,这却是一件表达“爱”的作品。
《阿诺芬尼夫妇》的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极为细腻、逼真。
小镜框的四周镶刻着十幅耶稣受难图,图像细小得几乎看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