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因此说山本五十六这个人在打仗指挥上,也体现出一种赌徒心态,我一直觉得是非常牵强附会。后来山本五十六的战略,整体构思也是孤注一掷的豪赌,而且是赌日本国运,所以感觉更坐实了这家伙赌徒名声,其实不然,日本在二战中的赌徒战略倒是真的,但不是山本五十六提出来的,而是自明治维新后,日本历次对外战争的一贯战略方针,对美国的战略亦是如此,这是日本在赌,而不是山本五十六在赌,恰恰相反的是山本五十六还正是最反对这一赌徒战略的人,只是他反对的声音完全无法抗衡整个日本从上到下的狂热。等确定了对英美开战的决策后,却还是要他这个最反对的人来负责执行,那么山本五十六也只得在一个已经固定的框架内,考虑如何进行对日本最有利的操作,并且最后也提供了具体操作方案,就是偷袭珍珠港,从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方案里面,我们也可以发现,山本五十六的思维模式即使是赌徒也绝不是那种死钻牛角尖的赌徒,而是异常具有灵活性,完全没有拘泥常规,比如他本人是地道的巨舰大炮派,可是在设计方案时,完全是围绕着航母来进行的,原因是这一作战航母可以发挥的作用远大于战列舰,那么哪怕之前,海战还从没有如此偏重于航母的打法,山本五十六还是根据已知的武器性能,选择了以航母为主的战法,也正是这一战开始,宣告了他本人钟爱的战列舰退出海战霸主的地位。
在偷袭珍珠港取得成功后,整个日本又一次陷入赌赢了国运的狂热之时,山本五十六就算不是唯一清醒的人,也是少数清醒的人之一,在这时,他郑重提醒过日本高层,他本人幸不辱命,但这种胜利不值一提,反而是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只是为日本争取到暂时的优势,接下来就是如何确保这一优势,直到迫使美国承认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双方媾和。而他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维持和尽量延长这一优势的时间。不过他还是低估了美国工业在战争催化下的爆发力,他原以为可以维持两三年的优势,其实只维持了半年,在他死前,18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美国就已经基本拉平双方差距,所以他本人即使没有被打死,也已经无力回天。不过就他的思路清晰程度来说,说他是赌徒心态,确实冤枉他了。
山本五十六这次去前线视察,是为了激励一线部队的士气,因为此时山本在日本军队里,已经是“军神”一般的存在。但毕竟要到前线,危险很大,所以有好几位部下都劝阻他不要去。但考虑到眼下战局已经相当不妙,激励士气还是很重要,也很需要,山本这才不顾部下的劝阻,坚持到前线视察。
而且,1943年4月,虽然日军接连遭遇了中途岛、瓜岛两场重要战役的失败,航母以及更重要的飞行员都损失惨重,战局已经非常严峻,但还远远没有到毫无希望的境地,以日本人“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性格,在这个时候就要用求死来逃避战败的追责,显然不太可能。如果再过两年,到1945年4月,日本的战败已经板上钉钉的时候,再来求死,那还说得过去。所以,山本执意要去前线视察,不是什么知道了美国已经掌握了行踪而故意去求死,而是不顾部下的反对才是。
至于说,山本五十六知道美军已经掌握了自己的行程,那更是无稽之谈了。道理很简单,如果山本知道美军掌握了自己的行程,那么就意味着美军已经破译了日军的密码,作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如果知道日军密码被破译,首先想的不是自己怎么去求死,而应该是立即更改密码,确保通信安全。因为,密码被破译,也就等于是所有的军事密码都将对美军开放,不但将直接导致战争失败,还将会有无数官兵付出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