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两点,口令海魂!日本赔偿的炮舰,起义成人民海军旗舰

2023-06-26 15:59     搜狐军事

“我已经计算过,我们的人一共有四十几个,哎,我看就今天晚上动手吧!把我们的人都叫到甲板上来睡,到时候封锁住舱口,抢夺武器!通知同志们:夜里两点,口令是‘海魂’!”

——电影《海魂》中,“鼓浪”号军舰水兵陈春官在与同志密谋起义时所说的台词。

1956年制作的战争电影《海魂》,在上映之初广受好评,成为最受欢迎的红色经典影片之一。而片中的故事主线——“鼓浪”号军舰官兵起义事件,却并非完全虚构,而是由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而成。只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参与起义的军舰并不叫“鼓浪”号,而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南昌”号炮舰。而在起义之前,它曾经先后效命于两支海军,并先后以“宇治”和“长治”两个名字命名。

电影《海魂》中,赵丹饰演的水兵陈春官(左)在“鼓浪”舰水兵舱内与起义同志交谈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长江中上游一带的腹地。为保证自己能在这一流域畅通无阻地进行渗透,各主要列强纷纷开始建造各型浅水炮舰投入到长江流域使用。这些浅水炮舰普遍吨位较小,吃水浅,非常适合长江中上游一带航行,虽如这类炮舰仅装备一些中小口径枪炮,而且几乎没有任何装甲防护,但晚清中国的国防力量形同虚设,在长江一带根本没有能与这些炮舰相抗衡的力量,这些炮舰的火力对付沿江两岸的土匪还是绰绰有余的。而这些炮舰普遍设有较高的舰桥,居住环境舒适,很适合沿江长途航行。随着列强对中国内地侵略的加剧,中国的长江流域随处都能见到这类浅水炮舰出没,这些炮舰甚至有一个专属名词——“长江炮舰”

1937年出现在汉口江面上的英国长江炮舰“蜜蜂”号,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这种场景十分常见

而甲午战争后的日本,自然也开始批量生产这类长江炮舰,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日本人根据长江中上游的水文状况,将炮舰的吃水降至2米以内,开发出一批吨位仅有100吨左右的长江炮舰,比如早期的“隅田”,“伏见”,以及后来的“安宅”等。这些炮舰虽然能在内河流域畅行无阻,但也基本丧失了出海行动的能力。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日本人面临更为头疼的问题:首先这些弱小的长江炮舰很容易成为中国炮兵的靶子,其次中国也开始批量建造内河炮舰,虽然旧中国的造船能力非常薄弱,但建造百吨位的内河军舰还是不成问题的,特别是1927年南京当局成立后,以“咸宁”,“民权”等军舰为代表的国产炮舰纷纷下水,这些炮舰普遍火力吨位和装甲远大于日军这些脆弱的长江炮舰(如“咸宁”舰吨位为462吨,装备有一门120毫米主炮),虽然在沿海一带日舰还能耀武扬威,但在内河水域遇上这些中国军舰根本难以招架。

游弋在长江的日本“热海”号长江炮舰,这是一艘典型的日式浅水炮舰

于是在1937年,摆脱了《华盛顿海军条约》桎梏的日本开始了庞大的造舰计划,即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在该计划中,除了计划建造大和,翔鹤等战列舰和航母,还计划建造一批吨位在千吨上下的炮舰,以保证在未来的侵略行动中保证日军在长江一带的交通线。这其中就包括了“桥立”级炮舰,该级炮舰共建造两艘(即“桥立”号,和“宇治”号),由大阪铁工樱岛造船所建造,两舰先后于1940年和1941年竣工下水,到服役之日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原本部署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大批日本军舰被调往太平洋战场,新入役的“桥立”和“宇治”则承担了从长江下游至沿海一带的作战任务,其中“桥立”还成为内河舰队的旗舰。

“宇治”号炮舰线条图

“桥立”级炮舰全长80.5米,宽9.7米,标准排水量999吨,吃水2.5米,最大航速19.5节,非常适合长江下游一带的水文条件,同时较大船身能够安装口径相对较大的火炮。

该级炮舰装备有三门120毫米主炮(分别在舰艏装备双联装炮塔,在舰艉则为单装),以及8门25毫米机炮。这种火力堪称旺盛,考虑到1939年后中国海军力量几乎损失殆尽,桥立和宇治两舰在长江流域几乎毫无敌手。而2500海里的航程也保证了两舰在长江流域长期执行独立作战任务的能力。

正在进行海试的“宇治”舰,舰艏的双联装120毫米舰炮十分醒目

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桥立和宇治一直在中国沿江和沿海地区执行警戒和护航任务,在战争最激烈的岁月,两舰也只未曾经历过太大的战阵。

1943年停泊在浙江定海沿岸的“宇治”舰

就这样一直庸庸碌碌的虚度到战争末期,随着盟军日益紧逼,保留桥立和宇治在内的驻华军舰也开始执行近海护航任务,直接或间接参与太平洋战争余下的战事。而正是在1944年于南洋的护航任务中,“桥立”号被美军潜艇击沉,沉入东沙一带的深海中,而“宇治”则侥幸熬到了日本投降。

抗战胜利后,滞留中国的“宇治”舰被作为赔偿舰交付给中国海军使用,这令已经在战争中赔光了家底的中国海军如获至宝。在送到江南造船厂进行修缮后,该舰被重新命名为“长治”号,当时负责接收该舰的中方代表正是当时的海军总司令陈绍宽,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完成接收工作后的仅几个月,他和他麾下的“长治”舰就接到了蒋的电令,要其亲率“长治”舰赴山东沿海炮击我军。

1943年,进行主炮射击训练的“宇治”舰舰上官兵

早已对兄弟阋墙厌恶的陈绍宽则拒不执行,反而率领“长治”舰赴台考察,这一举动令蒋震怒,随即将陈罢免,不过这也为长治舰之后的起义埋下了伏笔。

刚刚完成接收工作不久即赴台“考察”的“长治”舰

在解放战争大决战期间,“长治”舰主要在北方沿海地区执行支援任务,并协助部队后撤。国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让舰上官兵触目惊心,而南京当局的无能、蒋本人对海军的打压也让官兵们不得不为自己、为军舰谋求一条新的出路。

1949年9月,“长治”舰奉命封锁吴淞江口——这正是它的前身“宇治”舰经常出没的地方。19日晚,早已潜伏在舰上的30余名党员发动起义,击毙舰长,航海长等十余名军官,迅速控制住了“长治”舰,并向南京方向航行(此时南京已解放)。

1948年驻舶于上海的“长治”舰

从此刻开始,“长治”舰正式投身人民军队的麾下。而得到消息的蒋军也迅速排出空军意图击沉“长治”舰,在接下来的几天,虽然该舰左躲右闪,甚至蒙上渔网作为伪装避免空袭,但还是在23日在南京燕子矶一带江面被敌人B-25轰炸机击沉。为躲避敌人空军轰炸,“长治”舰曾用渔网作为伪装,但还是没有逃脱被击沉的命运

1950年,被打捞出水的“长治”舰被送到江南造船厂进行修缮

应该说,与同期被击沉的“重庆”舰相比,“长治”舰是幸运的,在被击沉的3个月后,该舰即被打捞出水,所需损失并不严重,在经过一系列修缮后便重新入役,并被重新命名为“八一”号,在1950年又被命名为“南昌”号。

当时新生的人民海军军舰奇缺,吨位相对较大的“南昌”舰就成为新成立的第六舰队旗舰,后来在换装苏式舰炮和雷达系统后,“南昌”舰又成为东舰的主力之一,在历次危机中都有它的身影出现,虽然在此后的岁月里并没有经历过战事的洗礼,却坚持服役到了1979年,成为人民海军中服役时间最长的军舰之一。

领袖曾于1953年2月24日对“南昌”舰进行视察,后来“南昌”舰的舷号也改成“53-224”以示纪念

与“6602”型鱼雷快艇进行协同演练的“南昌”舰

而在1956年的电影《海魂》中,宣布起义的“鼓浪”号军舰的原型正是“南昌”舰,更有趣的是,在该片中,“饰演”剧中“鼓浪”舰的正是“南昌”舰,被片中“鼓浪”舰优美外形吸引的观众恐怕不会想到,“南昌”舰这位片中唯一的历史亲历者,竟以这种方式完成对昔日峥嵘岁月的讲述。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