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倚仗280毫米口径巨炮,侵华战争无恶不作,何以穷途末路

2024-02-16 13:22     搜狐军事

自1868年明治维新伊始,日本正式开启国家近代化的进程之后,当时的日本明治当局也迅速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快车道。而新建成的日本陆军,作为发动侵略战争的爪牙,其近代化进程更是备受重视。从征兵制度,到人才培养,再到装备与后勤,明治时期对陆军的建设可谓处心积虑。

到甲午战争前,陆军的实力已经颇为可观。但限于本国薄弱的工业基础,此时陆军极其缺乏重型武器,虽然已经装备有国产的三十一式75毫米速射炮,70毫米山炮等装备,但都只是中队一级的步兵支援武器,口径小,射程仅,威力弱。对付一般的战壕,暗堡等小型防御工事还算够用,但要是遇上炮台,要塞等永备工事,这点火力就无异于隔靴搔痒了。甲午战争期间日军能够轻松攻占清军苦心经营的旅顺与威海卫要塞,纯粹是因为对手腐败无能,战斗力低下所致。如果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把守要塞与据点,日军就算用尸山血海为代价也未必能得手。

1894年侵入半岛的日本陆军炮队,其装备的70毫米山炮与75毫米速射炮一道,构成了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期间,日本陆军的主要支援性火力。

日军参谋本部当然知晓这一点,实际上早在甲午战争前夕,日军高层就意识到对付近代化科技武装起来的坚固要塞和堡垒,陆军需要大口径的火炮为进攻的步兵提供足够的火力掩护。而在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普遍使用臼炮来对付永备工事,这种短身管火炮射角大,弹道弧线高,可以掠过障碍物或掩体,直接将炮弹投送至目标。而且口径较大,可以发射大威力炮弹,对坚固工事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在1890年陆军就委托大阪炮兵工厂研制日本国产的攻城臼炮。在参考了克里米亚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的经验后,该工厂很快推出了两型臼炮:150毫米与90毫米臼炮,并在经过测试后迅速批量装备部队。在甲午战争期间,虽然驻守旅顺与威海的清军不堪一击,但面对近代化工事,这两型臼炮的威力还是足以让日军满意。

旅顺要塞攻防战期间,部署于前线的日军150毫米臼炮

直到日俄战争爆发,日军才算真正领略到近代化防御工事的恐怖。从战争之初的鸭绿江会战,南山会战,再到辽阳会战,乃至旅顺攻防战。俄军依托有利地形构筑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凭借各型轻重火炮和大批新式马克沁M1910机枪的强大火力,给予进攻的日军以巨大杀伤,从朝鲜到辽东这一路,沿线俄军堡垒和要塞几乎让日军大出血。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