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作战解放军坦克上绑步兵成活靶子 血的教训催生国产步战

2022-08-24 07:19     兵工科技

图注:对越作战中,由于缺乏在坦克部队快速机动中用于步坦协同的装甲车辆,我军的步兵不得不搭载坦克前进,在实战中有血的教训。对越作战,促使我国积极开始步兵战车的研发工作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坦克部队在步坦协同中暴露出很严重的问题。由于我军缺乏能够乘坐步兵与坦克共同机动的车辆,为了解决步坦协同问题,很多时候不得不由坦克直接搭乘步兵前进。在实战中,“坦克上绑步兵”的权宜之策成为一大弱点,被越军狠狠抓住,血的教训,使得我国开始考虑研制装备与坦克协同机动的新型兵器——步兵战车。

步坦协同问题暴露血的教训

1979年2月17日,第43军坦克团配属给陆军第126师,组成一支坦克、步兵、工兵等多兵种合成的特遣队,执行向东溪穿插的任务。前卫营主力进至班波西侧的山垭口里,又被一块巨石挡住去路,前进受阻。山垭口两侧高地上的越军乘机向前卫营猛烈射击。

由于坦克搭载步兵数量太多(每辆坦克搭载8~10多名步兵),加上步兵没有搭载经验,用被包带将身体和重武器柔性固定在坦克上,结果在越军疯狂射击时,很多战士无法及时解开绳索而中弹牺牲。由于步兵不能及时下车,坦克也无法及时发扬火力。在工兵炸石来不及、坦克火炮开劈通路距离又太近(不足10米)、步兵伤亡增大。

当时我军仅有的能够搭乘步兵的装备,是少量63式履带式装甲输送车,仅参战80余辆,运输能力有限。在实战中,63式装甲输送车还暴露出行走系统薄弱、故障率和损坏率较高、履带经常脱落,而且车身较短、载员室较小、输送步兵和物资能力有限的缺点。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