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森特所谓"中方谈判策略极为专业"的评价,更像是对美方被动处境的委婉说辞。中方的反制从来不是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精准打击要害的战略布局。从针对农产品的关税反制,到稀土管制的梯度调整,每一步都直击美方敏感领域。这种"打在痛处"的反制能力,在4月的关税战中就已显现--当时中方对所有自美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创下对美反制税率新高,直接迫使美方回到谈判桌。此次延迟稀土管制,本质上是中方在掌握主动权前提下释放的合作善意,而非被迫妥协。
特朗普取消对华关税,释放的信号远比"缓和经贸关系"更复杂。最直接的意图是为即将到来的韩国庆州中美元首会晤铺路,贝森特直言这一成果"为两国元首会晤打下积极基础",特朗普本人也赶紧在东盟峰会上表态"有信心达成全面协议"。对特朗普而言,若能在元首会晤中敲定协议,既能稳定国内动荡的金融市场,又能为自己争取政治加分,这种"双赢"的表象正是他急需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贸易摩擦彻底终结。当前达成的只是框架性共识,真正落地还需两国元首确认,而美方内部的鹰派势力仍在主张维持高压政策。中方对此保持着清醒的审慎,在出口管制、芬太尼关税、美国301船舶收费等核心关切议题上,始终坚持"不解决到位绝不松口"。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反复建议"向主管部门询问具体细节",这种表态背后,是对美方反复无常的天然警惕。

说到底,特朗普取消关税更像是一场"政治止损"。他想要的不仅是农产品出口和稀土供应的稳定,更是通过阶段性协议重塑市场信心,为自己的政治议程服务。而中方给出的回应,既守住了"互利共赢"的底线,又展现了对话诚意,更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既能坚决应对挑战,又能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所谓"中方终于给了"的论调,完全混淆了谈判的对等逻辑。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从来不是谁求着谁,而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现实。接下来的庆州峰会固然关键,但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要看美方是否能摒弃"单边霸凌"的旧思维。毕竟中方早已把话挑明:谈判成果来之不易,双方都有责任维护,若美方再想单方面掀桌子,中方必然奉陪到底。特朗普取消关税的信号确实不简单,但这信号里没有"施舍",只有现实的博弈与对等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