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安东·尼尔曼,翻译/ 薛凯桓】
在预告了4天之后,特朗普所谓"对俄重大声明"终于公布:如果俄罗斯和乌克兰50天内没有达成协议,美国将向俄罗斯征收100%的关税,并对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次级关税。
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在俄乌问题上态度反转,自从俄乌和平协议陷入僵局后,特朗普就屡屡施压变卦,不只是对俄罗斯,对乌克兰也是极尽"交易的艺术"。
就在宣布加大对俄制裁的同一天,特朗普同时宣布,美国将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在内的一些装备将"非常快"、预计"数日之内"运抵乌克兰。当然,钱由北约出。
然而两个星期前,特朗普可不是这么说的。
当时美国刚以"需要重新考虑"为理由,高调中断了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在内的一大笔军援计划。但短短一周之后,特朗普在和泽连斯基打了一通越洋电话之后,又宣布恢复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
乌克兰人大概已经习惯了特朗普在如此重要的战略问题上反复无常,所以这一次也并没有笑得多么开心,毕竟天晓得他是不是下一秒就要变卦呢。
为什么恢复援助?
这一轮援助风波要从7月8日开始算起。当天凌晨,特朗普在与泽连斯基通电话后宣布,美国将继续"破例"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特朗普表示,美国会根据自身关切和能力向乌克兰提供武器。重点是重要的防御性武器,尤其是防空导弹。"我们打算送更多武器。我们必须这么做。他们需要保护自己。他们现在正遭受猛烈打击。我们计划送更多武器,首先是防御性武器。"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决定。
这一决定其实早有征兆,类似情况此前就发生过。有所不同的是,美国并未就此次暂停向乌克兰传递任何具体信息,比如暂停的原因、涉及范围、持续时长等等,均未告知。(今年3月特朗普就曾暂停过对乌情报支持,但后来又下令恢复。)
目前来看,这次对乌的武器输送暂停,似乎是美国在6月就已制定、如今才开始生效的一项重大决定的一部分。而这项重大决定是针对所有国家的武器输送调整政策,旨在对所有国家的美国军援项目进行系统性审查。
最先提出暂停援助的是美国国防部副防长、坚定的"美国优先"支持者埃尔布里奇·科尔比。他的上司赫格塞思批准了这一提议,这才有了"断供风波"。但后来,赫格塞思在执行这一政策时有些用力过猛,导致局面变成这样。美国媒体也将此前对乌武器援助的暂停与赫格塞思及科尔比等人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是这些人一手推动美国国防部同意了"暂援决策"。
因此,现在有人声称,此次暂停是赫格塞思和美国国防部的自作主张,特朗普并未给予明确的指示,但他也未作明确的反对。暂停的决定随后引发了诸多批评声音,不仅来自乌克兰和欧洲,还来自美国国内,包括部分共和党人。因此,继续暂停对乌武器供应对特朗普而言已无政治益处。
显然,在这个过程中,赫格塞思和美国国防部其实扮演了试探政策和吸收批评的角色。特朗普一开始就没有给赫格塞思明确指示,而是故意让赫格塞思去推行暂停武器供应的政策,实际上就是让赫格塞思和美国国防部去"放风"。他们想试探国内外的反应有多大、边界在哪里。
当暂停政策引起的反对声音超出预期时,情况果然发生了变化。当反对开始真的损害特朗普自己的政治利益时,他改变得很快、很果断。通过决定恢复部分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特朗普成功地把之前因为暂停而产生的所有批评和指责,都推到了赫格塞思身上,把他塑造成"做得太过"或者"用力过猛"的人。这样,特朗普自己就轻松地从批评声中脱身了。
赫格塞思和美国国防部在这件事里的作用,就是给特朗普的政策调整留出空间,并引导舆论风向。一旦赫格塞思的试探作用没有了,或者他变成了政治负担,那么就被果断地推出来承担责任。
特朗普暂停援助的决心并不坚定。对于暂停援助,特朗普既无计划,也无决心。一遇强烈的批评声音,他就开始"甩锅",暂停援助的决策当然维持不久。
据美国联邦预算问责委员会统计,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近3年以来,美国国会已批准总额1750亿美元对乌的支持。
美国为何开始缩减武器供应?
相比之前被暂停的供应计划,现在美国计划援助给基辅当局的武器数量非常少。特朗普承诺马上援助的"爱国者"导弹,甚至比暂停前的承诺的援助还要少。根据估算,这么少量的导弹,平均大概只能挡住俄罗斯空军对乌克兰军事目标发动的一到两次大规模高速导弹袭击。
美国减少对基辅当局的武器援助是因为美国自己的武器库存紧张,现有的武器库存可能只有"必要库存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产能严重不足。最近几个月,美军很多重要武器从炮弹到防空导弹都短缺。
短缺原因有以下几个:有些武器在跟伊以冲突和袭击也门胡塞武装时被消耗。有很大一部分则是在前总统拜登时期就援助给了乌克兰,再叠加美国的军工产能已经明显变弱的事实--这也是特朗普政府武器库存不足的关键原因。此外,五角大楼此前解雇了许多有能力的专家雇员,赫格塞思也在内斗中频频被攻击"不胜任其职位"。这些都对美国的武器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至于下一阶段的军事援助,基辅当局不应对美国抱有太多希望。就目前而言,"售卖"而非"援助"武器对美国来说似乎是最可行的方案:特朗普于7月10日表示,美国已经与北约达成协议,将向北约运送援助乌克兰的武器,而北约将"全额支付"这些武器的费用。俄罗斯对此则表示,这一行为"纯属生意"。
特朗普的意图很明显:把负担甩给欧洲。就像特朗普自己多次强调的,他认为欧洲国家应该成为维持乌克兰军队的主要出钱方。在和泽连斯基的电话里,特朗普再次明确说,美国的作用主要是帮乌克兰找其他供应渠道,特别是欧盟的渠道。特朗普很可能会继续向欧洲国家施压,要求它们分担军援责任。
这点在德国总理默茨和特朗普的互动中能看到:德国曾请求美国放行一套已经在运往乌克兰路上的"爱国者"防空系统。但特朗普却建议德国自己"购买"防空系统援助给乌克兰,然后找北约盟友要财政补偿。
特朗普这种将重担转嫁给欧洲的盘算,看似是主动出击、步步紧逼,试图让欧洲国家为乌克兰的防务"买单"以减轻美国负担。然而,这种盘算本身也透出了其底气并非十足的事实。特朗普既想通过强硬姿态迫使欧洲妥协,又不得不顾忌过度施压可能引发的反噬。
特朗普在压力之下恢复了对乌军援的事实表明,即便在欧洲国家不被特朗普视为意识形态盟友的情况下,他也不愿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特朗普根本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成熟政客,一方面,他试图打破现有的世界秩序,毫不掩饰地将欧盟几乎视为美国的敌人。在这种背景下,北约峰会上没有出现丑闻已算是一大"成就"。
但另一方面,如果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斯塔默等人开始联合起来给他施压,那对特朗普来说将非常棘手。他会在社交媒体上回怼,但终究不愿与欧洲彻底隔绝--他仍然不得不听取盟友的意见。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尽管特朗普在诸多问题上有自己的立场,但他从未深入研究细节,也从未认真思考过严肃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也就是说,他并不了解其中的所有细节和复杂性。因此,欧洲与特朗普的沟通终究会产生一定效果,泽连斯基与他的沟通也是如此。
当然,特朗普不会像奥巴马那样。当年奥巴马最终倾向于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性武器时,默克尔从欧洲紧急赶来,成功说服他改变了主意。特朗普不会这样,没有任何欧盟领导人有足够的影响力能说服他改变决定。
至于美国自身,"售卖"武器的方案本身是完全可行的,这符合特朗普的思维模式。特朗普可能会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想买美国武器。既然能以同样的价格卖给其他国家,又何必把乌克兰放在优先位置?还可能因此恶化与普京的关系呢?基辅当局显然不能无视这种风险。
特朗普政府在对乌克兰武器援助问题上,从暂停情报支持再到恢复,从暂停武器援助到恢复少量援助,再到公然把对乌军援做成了一门"生意",他已经回转反复了多次。这其实就体现了特朗普做决定的特点:变化多端,而且看"个人心情"。他没有长期的政策规划,没有坚定执行某个决策的决心,也不会仔细考虑复杂的国际局势。他的很多决定更像是被当时的政治压力、公众的反应,甚至他自己一时的想法推着走。
特朗普对乌克兰的援助问题仍然没有定性。以后,随着美国国内政治斗争、欧洲的态度,甚至特朗普重点关注的事情的变化,相关政策很可能又会改变。对基辅当局来说,美国的这种支持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就是特朗普外交最明显的特点。
特朗普为何在乌克兰问题上反复无常?
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反复无常,主要是因为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压力混合在了一起。再叠加上普京和俄罗斯不愿结束冲突,对特朗普的"无礼"冒犯。特朗普的立场是摇摆不定的,没有任何人有能力预测他的下一步究竟要干什么,也没有人能给他究竟是"亲俄"还是"反俄"下定义。
本次恢复武器援助的行为更多可以看作是一个政治姿态,主要是想告诉美国选民和他的民主党对手们,他"还是准备在战略上对付俄罗斯的挑战"。恢复这点有限的援助,至少能让批评他的人(包括一些欧洲盟友)觉得美国没有完全抛弃乌克兰。同时也给欧洲发信号,要它更积极地援乌。
另外,这也被看作是对俄罗斯施压的一种方式。之前特朗普多次叫俄罗斯停火,但俄罗斯并没有听从。特朗普因此对普京和俄罗斯的"无礼"十分不满,进而通过恢复援助等行为来向俄罗斯方面施压。
而且,如果关注实际的运输情况,美国的武器供应即使在宣布"暂停"期间,也从来没有真正停过一分钟。武器一直在通过波乌边境向乌克兰运过去。
所以,特朗普身上从没有真正的"反俄"或"亲俄"的标签。这两个标签是可以随形势、甚至随他的心情随意变化的。因此,他之所以在俄乌问题上反复无常的原因就比较明朗了。
首先,特朗普的反复无常既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博弈,也是特朗普政府的内部混乱所致。
一方面,正如前文提到过的,在暂停援助一事上,特朗普想置身事外,以便在必要时以此为论据,声称"这不是我做的,我不知情,我们没有暂停任何事情"。另一方面,毫无疑问,赫格塞思和美国国防部的处境,也加剧了美国政策的不稳定性。违背总统竞选承诺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其核心选民的不满,过于"有利于"俄罗斯的政策也会令支持乌克兰的美国人更加反对特朗普。而特朗普显然希望避免这一点。
赫格塞思成了特朗普的政策压力测试剂。法新社资料图
另一方面,尽管特朗普团队中没有明显的消息泄露能证明其内部存在斗争,但相关迹象已经显现。显然,特朗普不喜欢有人与他持不同意见,看看迈克·华尔兹就知道了。他曾任特朗普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但在一系列问题上,尤其是在以色列问题上,他与特朗普意见相左。后来他被迫离职,现在有人提议让他担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
因此,虽然我们对特朗普政府内部的派系情况知之甚少,但至少偶尔能从美国媒体上得知,在这个团队中,有人主张恢复与俄罗斯的关系,而且特朗普本人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已经比较明确的"亲俄派"有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前政府效率部负责人马斯克等。其中马斯克已经与特朗普团队分道扬镳,这在某种程度能说明特朗普团队内部悄然转变的"风向"。
毫无疑问,马斯克会更积极地批评特朗普,包括在乌克兰问题上。但特朗普团队中还有其他人。例如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他如今在政府中影响力更大。鲁比奥与基辅当局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但他也反对彻底抛弃乌克兰。
鲁比奥不会直接与特朗普唱反调。但可以预见的是,在与特朗普交流时,鲁比奥会潜移默化地灌输一些想法。让特朗普意识到不能让乌克兰独自面对困境。想必特朗普政府中还有其他人持类似态度。特朗普也会听取共和党资深人士的意见。尽管他们表面上表示不会干涉特朗普的决策过程,但仍会表达自己的立场。
不过总体而言,特朗普团队中仍以优先发展对俄关系为主导,但在此背景下,要实现这一计划正变得越来越困难。鉴于俄罗斯在战场上所占的优势(这导致俄罗斯并没有按"特朗普方案"停火的意愿),特朗普政府无法完全推行亲俄反乌的方案。但同时,"反俄"势力也被严重掣肘,无论是马斯克、威特科夫还是鲁比奥都无法完全压服对立的另一方,在这种分裂背景下,特朗普的决策在双方的立场之间来回摇摆,令外界难以琢磨其定势。
第二,对特朗普而言,普京与他的"特殊关系"也是影响他俄乌政策的重要因素。普京在他心目中有着"近乎神圣"的地位,与俄罗斯达成协议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他执着的目标。他一直坚定地认为,乌克兰无足轻重,是可以牺牲的。
现在西方和基辅当局塑造的舆论宣称:特朗普因迟迟无法停火而对普京彻底失望,对普京的失望进而使他下令支持乌克兰。但就像吵架了的情侣一样,谁又能保证特朗普不会对普京回心转意?
第三,特朗普要为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提前做准备。在他所有的竞选承诺中,只有在打击非法移民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他也把宝押在了这上面,增加对负责逮捕和驱逐非法移民的移民海关执法局(ICE)的资金投入。其他的竞选承诺--削减政府雇员、减少医疗保险支出、控制通胀--都没有成为特朗普的政绩。因此,在公开演讲中,他尽量避免谈及这些话题。
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特朗普将非常脆弱。更何况,当前的关税战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通胀,而目前美国的通胀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拜登。拜登和特朗普两人都没能控制住通胀,但这还不足以说服那些摇摆不定的选民。
特朗普正在想新的点子,比如为每个婴儿设立一个包含1000美元的投资账户。特朗普并非深思熟虑之人,但他非常清楚哪些民粹主义举措能受欢迎。例如,疫情期间,向美国人提供的援助上都印有特朗普的亲笔签名。其他任何总统都没有这样做,拜登也没有。
但特朗普的民粹主义举措很受欢迎。美国人记得他的"恩惠",记得正是特朗普在疫情期间支持了他们。这些选举层面的考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决策,使其立场更易出现波动。